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国际-正文
美国应放弃“网络威慑战略”
温百华
//www.workercn.cn2016-04-11来源: 环球时报
分享到:更多

  自2008年奥巴马上台以来,美国官方一直奉行“网络威慑战略”。然而,斯诺登等一系列事件的爆发,让其饱受来自国内、国际的争论与质疑。正因为此,美方尽管早在2010年就正式成立网络司令部,经常就所谓黑客攻击问题指责中俄等国,却一直没有公开、全面地阐述“网络威慑战略”的本质和内涵,更没有公开具体的网络空间政策。

  不久前,在历经长时间讨论后,白宫首次提交国会审议“网络威慑战略”报告,似乎在网络空间政策公开化问题上有所改进。但事实上,“网络威慑战略”既不利于美国实现其国家利益,也无益于全球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应及时予以摒弃。

  “战略透明”难掩攻击本质

        白宫提交所谓网络战略报告给国会的核心目的是为继续发展攻击性网络力量找借口,同时通过战略透明赢取其盟友在斯诺登事件之后对美国的谅解。但“网络威慑战略”源于美国心中的恐惧,而不是为了国际正义,并不能像奥巴马在2016国情咨文所阐述的那样,确保美国的政治反映美国“善”的一面。

  该报告为掩盖焦点,将网络威慑战略扩大为四大支柱:透明、反应、弹性和拒止。但这其中最受国际社会关注的还是由防御性拒止网络威胁所衍生的攻击性能力。

  按照该报告所述,拒止网络攻击能力可以概括为:为网络威胁所采取的威慑能力(包括核武器、传统武器威慑或者经济制裁);在网络空间中的威慑能力(包括网络弹性能力、网络防御能力、网络溯源能力);通过网络空间报复的能力,也就是运用攻击性网络作战能力阻止、报复网络攻击的能力。焦点就是指攻击性网络力量报复的能力。

  事实上,奥巴马政府从战略角度视攻击性网络作战能力为实现美国国家、政治、经济与军事利益的核心工具。就像监听德国总理默克尔手机以摸清德国在希腊债务危机的决策过程,监听日本财长手机以提前预测日本金融政策走向,监看墨西哥、巴西等国领导人的邮件以验证他们在反毒品犯罪合作过程中的忠诚度一样,攻击性网络手段能够为美国获得巨大的单方面战略优势,但这只会导致网络空间军事化。

  威慑升级或引军备竞赛

        从长远角度看,美国发展攻击性网络力量只会导致更不稳定的全球网络生态。

  攻击性网络报复与攻击性核报复之间有着明显的不同。攻击性网络力量更像是信息时代的传统武器,而非像核武器那样是机械化时代的战略武器。因为与攻击性核报复相比,攻击性网络力量天生的隐秘性和低可视度,导致其运用政策门槛非常低。某国在该能力方面的投入,只会在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引起其他国家的战略恐慌,从而加强自身的网络攻击力量,提升国家安全保障能力。其客观效果与冷战时代的核威慑完全相反。

  包括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在内的欧洲国家,为保障自身国家利益,很有可能在网络国防方面更加独立,网络政策也将趋向威慑,而非像冷战时代传统安全领域那样依赖美国;巴西、印度、俄罗斯、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渴望、也很有潜力成为地区性或者全球性的网络大国;对于以色列、伊朗、朝鲜等国家来说,攻击性网络武器已经成为他们为生存而战、天然的战略性武器。与美国国务院网络议题协调官潘特所期望的恰好相反,美国的网络威慑战略绝不可能让全球网络生态更加稳定。

  强大网军难保自身安全

        从目前情况看,即使美国投入再多的攻击性网络力量也无法确保自身的国家安全。根据斯诺登文件,美国已经在一系列攻击性网络作战项目上持续投资,以塑造单方面有利于美国的网络空间。但本次报告仍然不得不承认,“实时性、高可信度的网络溯源非常困难”。

  三个最新的重要案例能够解释美国网络能力的局限:2013年至2014年JP摩根等金融行业公司被黑案件,最终被美国联邦调查局确认为经典的网络经济犯罪,而不是最初美方所认定的俄罗斯报复美国介入乌克兰危机所为;直到现在,美方仍然没有100%的溯源证据表明,朝鲜在2014年底“索尼影业被黑”事件中扮演了核心角色;经过中美两国联合调查之后,攻击美国人事管理局的事件被最终证明只是普通的网络黑客事件。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量子计算等技术的演进,试图通过攻击性网络力量控制网络空间的意图只会更加渺茫。仅仅是更多国家能像巴西、葡萄牙那样,投资建设两国间的直通海底光缆,就可有效绕开北美大陆的通信链路,美国就会失去监控全球网络的便捷战略优势。

  网络攻击威胁数字经济

        当前的网络威慑战略对由美国创造并推动的全球数字经济已经产生致命影响。

  一方面,全球数字经济没有国界,但数字经济产业公司有国籍。国际科技公司一直都在受所在国法律与政策的困扰,不得不为所在国单方面国家利益服务。这一点,“震网”“棱镜”等网络作战项目,以及最近苹果公司与美国联邦调查局之间的官司就是明证。

  另一方面,国家层面的攻击性网络作战力量基本起源于国际黑客市场,但目前仍然对国际黑客市场的繁荣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科技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已经成为国际黑客市场的主要攻击对象。

  这两大因素导致数字经济产业面临巨大困境,不得不在所在国国家安全与全球市场份额之间艰难选择。数字经济产业注定成为国际网络空间博弈的替罪羊。可以说,其社会价值已经陷入由美国鲁莽的网络威慑战略所引发的漩涡。

  网络空间非对称的战略本质没有改变,这决定了没有哪一个网络强国能够全面控制网络空间。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集体而不是单方面的国家安全观才更具有积极意义。作为负责任的网络大国,美国应在发展网络威慑战略上持更加谨慎的姿态,在发展与运用攻击性网络作战能力上保持克制。(作者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访问学者、国防大学网络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