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刘大山:滴滴医生的痛点与猜想
//www.workercn.cn2015-10-21来源: 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3个月前,人民日报刊发评论称,当中国人热衷于“滴滴打车”的时候,美国人却玩起了“滴滴医生”。并发问,中国的“滴滴医生”还远吗?

  事实证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驱动下,中国人的探索热情与行动力不可小觑。本月18日起,阿里健康、嘀嘀出行与名医主刀联合发起的免费送医上门活动,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4个城市上线。初步统计两天内共计有2000多人次呼叫,最终达成问诊服务的有40多单。患者对滴滴医生普遍比较认可,不过也有专家对这种模式是否能长久坚持尚存疑问。

  如专家所言,滴滴医生确有许多难以回避的问题。例如可能对医疗资源造成浪费、降低医生工作效率、成本与价格如何平衡等等。另外,现行法规也为医生移动出诊划下了红线,即医生只能在注册的执业地点从事医疗服务,所以此次活动打了个擦边球,只问诊,不开药不治疗。如此,又能解决多少医疗实质性问题呢?

  一个个问号,都是滴滴医生的痛点所在。然而,这就意味着它是一次商业化的营销行为、一场无谓的秀吗?过去十年间,传统领域变革的发起者,往往并非来自行业内部。电视台没想到广告被百度抢了,运营商没想到自己的竞争对手原来是腾讯,出租车没想到专车这把火能烧得这么旺、这么久。对于守成者来说,变革意味着固有利益格局被打破;而消费者却发现,自己的需求终于得到了重视和满足。在僵化迟缓的市场中,一个搅局者带来的是无限的可能性和想象力。尽管他自身不乏缺点,却仍然值得掌声鼓励。

  人们苛责滴滴医生,是因为对它寄予了不该有的厚望,诸如“滴滴医生真的能解决中国看病难吗”之类的质疑,未免有些荒唐。滴滴医生不能也无需肩负如此沉重的使命,它能满足一部分特殊群体的个性化医疗需求,提供一种更加方便的服务方式,能像火种般引发连锁反应,倒逼传统医疗经营模式启动改革,已是功莫大焉。

  关于滴滴医生能否长久坚持,不必过于悲观,无数案例证明,互联网时代的逻辑和玩法与传统企业那一套完全不一样。春雨医生、叮当送药、好大夫……互联网与医疗的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而法律法规也在随社会发展不断修订完善。昨天刚刚传出消息,国务院取消医保定点药店、医疗机构的资格审查;远程医疗、网售处方药解禁也在探讨之中,而医保在线支付在个别城市已经开始试点。政策上的变化,为互联网医疗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也许滴滴医生的痛点无法消解,但就像互联网可以加制造业、商业、金融,滴滴医生也可以加自由执业、多点执业、社区医院、家庭医生……正是痛点与需求引领了创造创新,并冲破一切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未来,我们的就医模式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谁又能说得清呢?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