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袁云才:海外购药热实为一面镜子
//www.workercn.cn2015-09-28来源: 长沙晚报
分享到:更多

  市民严槿当了妈妈后,总想在孩子生病时给他最细致的保护,而她认为进口药比国产药效果好。因此,她家的药箱成了“联合国药箱”:被蚊子叮了用泰国的青草膏,头痛脑热用韩国的退烧贴,宝宝咳两声用日本感冒片……随着各种互联网代购平台和“海淘”网站的兴起,以及出境旅游的便利,不少消费者选择海外购药。(9月27日《长沙晚报》)  

  在以往人们印象中,国内“土豪”在海外抢购的多是名表名包等奢侈品,其实,随着近年越来越多的人出境掀起海购热,药品和保健品的消费比例也越来越大。今年年初,日本某咨询公司的抽样调查显示,中国游客赴日旅游的购物清单中排第一位的正是药品,游客们在日本药店的平均消费从2010年的551元激增至当下的5200元,5年时间猛涨近十倍。

  在一些消费者的眼里,药品似乎跟柴米油盐一样成了生活中的必需品,而非可有可无的东西。惟其如此,热衷于海外购药跟热衷于买海外奢侈品,其所释放的也应是不同性质的信号。因为,奢侈品不一定是每个国家和地方都有生产,所以舍近求远去买并不奇怪;而药物、奶粉等生活必需品,则是国外有的,国内基本上也有,为何也会掀起海购热?这其中固然有盲目跟风的因素,但从另一个视角看,它倒是一面很好的镜子,能照见国内相关行业的某些不足。

  以药品而言,国人追捧海外药,大多是因为其生产工艺精良,这折射了国内药企在这些方面存在的短腿,当然有必要迎头赶上。另外,即使要买海外药,按理也可在国内买进口货,为何却要冒着法律风险及药不对症、以假乱真、追责无门等风险,去海外抢购?这反衬的,必然是我们在药品进口及流通管理方面存在的巨大瓶颈。去年弄得沸沸扬扬的抗癌药“代购第一人”陆勇案,便是一个典型例证。因在国内购买进口的瑞士“格列卫”抗癌药需23500元一盒,陆勇便伙同病友在网上团购印度生产的药效几乎相同的仿制药,只需200元一盒。结果,陆勇以涉嫌销售假药罪被捕,后经300多名病友求情及证明未牟利才获释。从治病救人、满足患者迫切需求的角度看,此案足以引发进口药品审批环节的深刻反思。

  目前,我国正在推进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将缩短国外药品进口的实验和审批期,这让消费者充满了期待。如果能在家门口买到需要的进口药,谁还会劳神费力、冒这样那样的风险远道以求?当然,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妨作出调整。比如对于未经进口审批的海外药物,即使确有疗效也被一律视之为假药,这样的规定,是否也能够与时俱进地作些改变?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