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刘英团:别让团圆有太多负担
//www.workercn.cn2014-01-24来源: 北京晨报
分享到:更多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过年,是大多数中国人年末期待的“大事”。虽然伴随着熬夜抢票、挤在旅途等金钱成本、时间成本,多数人还是备好年货、行李,掰着指头算还剩几天回家。媒体记者调查了100位过年的在京务工人员,五成受访者表示,回家的预算过高,四成人表示,回家的花销已经成为“团圆的负担”。“我每月收入3000多元,过年回去一趟都花了。”在建筑工地务工的河北邯郸人姚女士坦言。

    年关年关,过年是一关。“高高兴兴过大年,包里准备七八千。亲朋好友团团坐,节后回到解放前。”一项调查显示,超三成受访者过年花费在万元以上,近四成受访者的花费也在5000元至1万元之间。这让很多人心存压力,甚至成为一种负担。除了年货和孝敬双方老人的千儿八百,压岁钱是大头。还有同学聚会和不明确的消费也需要真金白银。

    尽管“回家的花销已经成为团圆的负担”。但是,过年回家的成本,不能简单地用钱来衡量。过年回家,是一种文化传统,回老家过年,陪年迈的父母说说话或买身新衣服和好吃的,这是一种孝道。我们很多人为什么会千里迢迢地出去工作,不都是希望在老家的父母或儿女能过得更好?

    人的生命是一次没有回程的列车,只能向前行使。从“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无尽期盼,到“恐归族”的出现,传统的春节几乎成了鸡肋。民俗文化中的情味和孝道,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之下受到了扭曲和阉割。其实,回家过年之所以成了“团圆的负担”,除了车票、人情消费、路途遥远等“亚历山大”外,最根本的原因是春节几乎没有什么特色,烟花爆竹禁放了,舞龙舞狮不见了,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的那些天人合一的民俗和礼节更是连影子都找不到,除了吃喝,就剩下“搓麻”、“斗地主”。这与西方人庆祝圣诞节的丰富、深入、隆重、神圣化相比,传统的春节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到内容已经相当无味了。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这首小诗之所以动人,其独到之处就是切合了游子思亲的切切殷勤。回家过年,有烦心事也有开心的事。“大人盼插田,小孩盼过年”,满满的行囊,装的不仅是行李,还是一个民族的传统,包含更多的是一份份浓浓亲情。所以,无论你身在何处,都该背上行囊奔往家的方向,到家里才能感受到回家的感觉真好。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