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王传涛:正视“青椒”打院长背后的学术之痛
//www.workercn.cn2016-01-11来源: 中国网
分享到:更多

  9日,有消息称,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青年教师李思涯在学院年度会议上公然殴打院长甘阳教授,自称是因为甘阳在职称晋升上故意拖延。中大博雅学院对此作出说明,谴责教师的暴力举动。还有17位博雅学院教师发表联合声明谴责打人者,要求校方严肃处理打人事件。(1月10日新华网)

  大学本应是一个安静斯文的地方,尤其在千百年来强调“尊师重道”伦理的中国学术体制内,大学老师更应该是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的一个群体。中山大学及下设的博雅学院,在我国学界也是非常出名。一者,中山大学是我国最负盛名的学者、被誉为“教授的教授”的陈寅恪先生晚年的执教之地;二者,博雅学院并不同于一般的二级学院,这个学院在几年前成立之时就高调地打出了“培养学术大师”的目标。

  谁也无法理解,就是在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发生了骇人听闻的青年教师打院长事件。青年教师应该尊重年长的前辈,更应该尊重自己的领导,在年度会议这样的重要场合二话不说冲到前面接连掌掴院长,远远超乎了我们对于大学老师的所有美好想象。但青年教师打院长的原因,也必须要正视——是什么原因激怒了这位年轻的大学老师?青年教师这个群体的生存状况到底是什么样的?

  在网上,青年教师有个戏谑之称——“青椒”。据了解,我国现有“青椒”90万上下。这是一个占全国高校教师总数比例超过60%的庞大群体。他们大多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前期,寒窗苦读二十余载终在高校谋得一席教职。他们名义上是大学教师,但地位低、职称低、收入低,简称“三低”,看似体面的他们有相当一部分面临着非常大的生活压力,有的据说是月光族,有的甚至还不起房贷。

  记得梁漱溟先生曾经将学界人分为“问题中人”和“学术中人”。可以肯定的是,“青椒”既不属于“学术中人”,也不属于“问题中人”,而是“社会问题中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成为了问题,如果当权院领导压制了他们唯一的希望——晋升职称,则他们的生活质量就会长期受到影响,远远比不上大学门口那些卖肉夹馍、茶叶蛋和麻辣烫的,甚至都比不上一些蓝领工人。没有了职称,也几乎难申请到重点课题。或者说,只能跟着本系其他老师“打工”。因此,可怕的不是职称低,而是职称低导致的在生活质量层面的恶性循环。

  导致“青椒”出现“三低”的,不外乎以下三个原因:一是,大学里的权力腐败,即当评聘职称的权力都垄断于院系或学校领导少数人之手时,出现寻租和腐败,就不可避免,不走关系,不入后门,也便只能继续“三低”;二是,大学里也有派别之争和权力斗争,有左和右之争,有师门派别之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打压不同专业的人,也往往是大学里的常见戏码;三是,我国高校里死板的职称晋升制度,对青年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也容易导致职称评聘权过度集中。

  因晋不上职称而打院领导,也就并不难理解。因此,比讨论打人这件事本身的对错更重要的是,整个高校管理体制应该正视当下“青椒”群体的生活工作困境。如其不然,我国最富潜力、最有活力和创造力的青年教师群体,很有可能会在群体性的失意与失落中慢慢沉沦,到头来,受损的恐怕不只是这一个群体的利益,更包括整个高等教育体制以及学术体制发展,甚至会影响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专业的宏大蓝图。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