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岳 乾:科研经费打水漂源于科研工作者收入结构不合理
//www.workercn.cn2015-07-31来源: 红网
分享到:更多

  据报道,麦肯锡近日发布了一项题为《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的报告,对比了中、美、日、德四国在科研上的投资与回报。自2006年起,中国政府在科研创新上的投入绝对值达到世界第二的水平,仅次于美国,但投入产出比却依然不成比例。(7月30日《经济参考报》)

  我国的科研经费投入与产出为何不成比例?这个问题已被各界讨论过很多次,答案无非是科研经费的分配与管理制度不合理,具体表现为科研工作者拉关系、跑项目盛行,科研经费被滥用情况严重,科研经费重申报、轻验收,等等。然而,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忽视一个更基本也更关键的因素,即科研工作者收入结构不合理。

  科研工作者收入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基本收入太低,相对而言,额外收入占比太高。所谓额外收入,除了社会性活动、私人经营性活动之外,主要来自科研项目经费。

  因为基本收入太低,无法匹配科研工作者的工作强度以及他们对社会的贡献,无法匹配科研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无法补偿科研工作者在长期的知识积累及科研训练中所消耗的时间及精力,甚至无法满足他们正常的生活及工作需要,所以致使科研工作者将日常的主要精力花在获取额外收入上,对于绝大多数科研工作者来说,就是跑项目上,而不得不忽略、搁置本职的科研工作;加之我国科研经费分配与验收中存在的问题,跑项目往往被异化为拉关系、拉帮结派。甚至在这种风气下,一些甘愿坐冷板凳、独守清贫、踏踏实实搞点研究的科研人员也无法独善其身,在单位的压力下、生活的逼迫下,他们不得不被裹挟着去参与经费的角逐,被驱策着去寻求学界大佬“望门投止”。由此,在科研经费的分配中,乱象滋生、腐败频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也正因为基本收入太低,一旦科研经费获批之后,科研工作者们无不将其视为个人的私产,将其作为对过低的基本收入的补偿,将其视为对自身工作、学习经历的犒赏,从而不是将其用在科研中,而是将其消耗在个人以及家庭的生活中,以虚开发票等各种形式将科研经费套取出来,而不自觉有什么问题。这已成为业界的常态,成为被公认的“潜规则”。

  实际上,无论是科研经费的分派者还是验收者都默认了这样的常态与“潜规则”,每个人对科研经费在现实中的真正意义——即对科研工作者过低的基本收入的补偿,都心知肚明。所以,无论是在分配中,还是在验收中,恐怕都免不了对于科研之外的其他因素的考量,科研成果及其创新性,反而成为验收与考量的次要指标,这也就是“轻验收”的由来。

  近年来,屡屡进入媒体视野的“青椒”(即高校青年教师的戏称)问题之所以会成为一个问题,就因为在不合理的收入结构下,“青椒”们没有关系及资源获取大额的项目经费,过低的基本收入与他们的劳动强度、工作压力不成比例,甚至无法维系基本的生活需求。

  综上而言,我们国家科研经费分配与管理制度确实存在着漏洞与不足,但如果不首先解决科研工作者收入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不使科研工作者通过踏实、本职的科研工作也能“富起来”,那么任何对科研经费分配与管理制度的调整或完善都发挥不了真正的作用,也难以避免科研经费被滥用、异化。而就社会而言,我们固然希望科研经费每一分都能用在具体的科研活动中,但是,如果我们无视科研工作者收入结构中的不合理因素,一味要求科研工作者持守清贫的姿态,恐怕难以保证科研经费能真正“好钢用在刀刃上”。

  文/岳乾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