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李长安:雾霾发出的“红色警戒”
//www.workercn.cn2013-12-09来源: 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在唯GDP论驱使下,一些地方政府宁要速度不要质量的思维难以改变,成了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的制度性原因

    近一周来,出现一场大范围的雾霾。从华北到东南沿海,甚至是西南,已有25个省份、100多座大中城市出现不同程度雾霾,覆盖将近一半的国土。弥漫在大地上的沉沉雾霾,无疑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发出的红色警戒。

    按专家解释,雾霾天气是由于高空较强的大气颗粒物污染传送、较多的二次污染人为排放、空气湿度相对饱和以及南方长时间的“静稳天气”等因素所致。但面对范围如此之广、持续时间如此之长的雾霾天气,这种解释显得有些苍白。

    有人提出,雾霾天气是由于我国汽车超常规发展所致。目前全国有近8000万私家车保有量,汽车尾气排放无疑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还有人指责农民擅自焚烧麦秸秆、中国烟民数量太多,甚至饮食习惯等等。应该说,这些说法不是没有道理,但显然不是真理的全部。比如,在汽车保有量和人均拥有量均比中国高得多的美国、日本和不少欧洲国家,近年并未出现这样严重的雾霾。至于说烧麦秸秆、抽烟和用油炒菜,乃成百上千年的习惯,将这些因素归为雾霾元凶,显得很滑稽。

    在我看来,大半个中国“沦陷”于雾霾,根源就在于经济发展方式长期转而不变,高投入、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率的状况未能得到根本性扭转。在我国能源结构中,70%的能源靠烧煤获得,国四标准的汽油排放的硫污染是百万分之五十个单位,而标准煤的污染达到了百分之一到二个单位,烧煤的污染要比烧汽油高出200倍。而处处“开花”的造城运动,导致大面积国土裸露,不少工地上尘土飞扬。“高烧不退”的钢铁厂、化工厂等重化工业,都成了雾霾天气的诱因。

    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迟缓的背后,隐藏着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规模和增速的政绩观。尽管中央三令五申要求转变发展方式,要求从追求经济增速和规模转向努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但在唯GDP论驱使下,一些地方政府宁要速度不要质量的思维难以改变,成了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的制度性原因。

    要治理环境污染,先要治一些地方政府扭曲的政绩观,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传统发展方式,如此,才能还民众一片蓝天,可持续发展才能水到渠成。

    (作者系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