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宁可“防空”,不可“空防”
辛望 颜军
//www.workercn.cn2016-07-26来源: 中工网—《劳动午报》
分享到:更多

  “防空”就是对灾害的估计和应对准备大大高于灾害量,“空防”就是轻视灾害能量,担心摆下四桌菜只来了两桌客,不愿意打“余量”。这两种防灾思想在实践中的效果必然是截然不同。宁可“防空10次,不可空防1次”,才能有备无患,确保在对抗最严峻的灾难时,能够做到心中不慌。

  从7月23日起,北京气象部门就连续发出警报,预计本市24日晚至25日上午有大范围的大到暴雨,建议严防各种灾害。因此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防汛部门要求所有人员带班带岗,建议市民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并允许各单位采取错峰上班机制,郊区不少山地景区还采取禁园措施,以防备暴雨袭击,防范地质灾害。

  结果,老天爷与气象部门开了个玩笑,预期的大到暴雨并没有到来,局地降水量远远低于事先的估计,本来枕戈待旦的一些部门和人员等于“扑了个空”。

  但笔者认为,即使相关部门在此次防汛中“扑了个空”,也远远胜过“不做准备”,“不做预案”,坐等灾害上门。这就是宁可“防空10次”,不可“空防1次”的道理。“防空”就是在防汛中严阵以待,宁可多次扑空,也要未雨绸缪,做迎战最大困难的准备,不打没把握的仗,即使魔高一尺,也能道高一丈。“空防”就是不做认真准备,不打提前量,对灾害从轻估计,不相信极端情况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结果往往会被灾害打得措手不及,狼狈不堪。这两者相权重,哪个在防灾中更有效,笔者想结论是不言自明的。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的领导事先对灾害程度估计不足,对灾害可能造成的各种极端局势,不愿意做最坏的准备,担心摆下四桌菜只来了两桌客,在做防灾准备时往往三心二意,吊儿郎当,最后酿成大错,造成不必要的生命财产损失,这种惨痛教训几乎年年都在发生。因此,多敲警钟,多做演练,切实打消一些地方负责人的“侥幸心理”,让相关防灾部门树立底线思维,宁可过高估计、不可轻视困难,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备课。

  据气象部门测算,此次北京地区“7·20”连续特大降雨的降水量要远远超过2012年的那场“7·21”特大暴雨。由于北京市党政军各部门在事前采取严密防范的战略,防汛部门在各项准备工作中都打了“余量”,使得整个防汛作战有条不紊,从容不迫,将民众的人员和财产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打了一场漂亮的防汛战役。这本身就是未雨绸缪的胜利,也是“宁可防空,不可空防”战略思想正确性的具体体现。

  “七上八下”是北京地区的重点汛期,今年首都地区的防汛警报当下并未解除,还需要各部门各单位继续“枕戈待旦”,做到人不下马、马不歇鞍,只有保持这种高度戒备态势,才能夺取今年抗洪防汛的彻底胜利。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总结此次“严肃备战”的经验,做到不懈怠、不麻痹、不抱侥幸心理,以人定胜天的周密准备应对任何极端情况的挑战,以此来确保京畿的长治久安。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