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全媒体时代更显记者价值
袁云才
//www.workercn.cn2015-11-10来源: 中工网—《吉林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11月8日是第十六个中国记者节,记者这一职业,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更像辛勤的蜜蜂,理当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敬重。(11月9日《长沙晚报》)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这是一些人的口头禅。似乎我们这个时代,已不再需要很多专业的记者了,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在微博、微信上发布和传播新闻,而这正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参与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记者节前夕,一则关于“机器人撰写新闻”的报道,更是让不少受众对记者职业产生一些联翩的浮想。据报道,11月7日是新华社84岁的生日,当天它迎来了一位机器人新员工——“快笔小新”。“快笔小新”供职于新华社体育部、经济信息部和中国证券报,可以写体育赛事中英文稿件和财经信息稿件,其写作速度奇快。

  以往人们看到的机器人取代人力,多半是一些简单的活计,比如削面、传菜、做家务、照料老人等。可如今,智能机器人竟然也可以写作新闻稿抢记者饭碗,很可能有人会生发感慨——看来,“无冕之王”也有危机感了。

  其实,这对记者行业是一个莫大的误解。无论是移动互联网还是“机器人记者”,都只是新闻写作和传播工具的改进,并不能取代新闻人。以“机器人记者”来说,它虽然可以写作多种类型的资讯稿件,但实际都属于“来料加工”,只是新闻记者的一个助手。

  在全媒体融合和机器人写稿的时代,新闻记者的作用并不会悄无声息地消失,相反,由于信息量和来源渠道的增多,记者们在从某些简单劳动中解脱出来的同时,承担的使命却将向着更深、更广处延伸。在信息时代,越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公众越需要职业记者的深入调查和报道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使自己从各种信息噪音中跳出来,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拨云见日。科技的发展、工具的改进,只能抢走一些简单重复劳动者的饭碗,而不能取代创造性的劳动。不仅是记者,对于其他行业来说,也莫不如是。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