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打工路上】用家庭的温暖托起留守儿童的未来
赵剑影
//www.workercn.cn2017-11-30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11月23日上午,广西那佐苗族乡两名留守儿童因思念父母藏身于大巴车底,蜷曲在客车的底盘;满身泥渍,颠簸3小时,来到90余公里外,寻找在广西百色打工的父母。消息一出,引得很多网友泪目。

  从学校里逃出,跨越90余公里,度过难熬的3个小时,冒着随时可能丧命于车轮的危险……这对于两个孩子而言,却远不如见到父母那么重要。近年来,类似的消息屡见报端:留守儿童不远千里寻找父母、返程之时追赶汽车,总能引发一次次热议。

  事实上,留守儿童进入公众视野已有多年,他们的生活质量、心理状态和教育状况也一直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也动员和发动力量,力求最大限度地给予这个数量庞大的群体更多关注和关爱,以不断改善他们的处境。为了更好地帮扶留守儿童,我国从10月10日起正式启用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信息管理系统”,民政部也要求各地民政部门于11月底前完成农村留守儿童的信息采集录入、审核报送工作,希望通过建立起翔实完备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台账,破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谈到留守儿童问题,提出要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的关爱服务体系。

  近年来,相关部门也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完善保障政策、改进基层治理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畅通铁路、公路通村、水泥小路修到了农户家门口,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这些基础性政策给农村留守儿童摆脱贫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基础。但这些农村留守儿童所在的家庭,因为地理上的阻隔导致其家庭功能破坏,政府的政策干预缺乏必要的转化和传递依托,导致政策效果消减。例如,政府提供的扶贫资金能帮助留守家庭脱贫,却不能保证这些收入转化为儿童成长发育必要的支出。

  应当看到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是良心工程,更是系统工程。如果把贫困当作一种多维现象来看,农村留守儿童可以算得上在健康、营养、教育、安全和情感等维度上的贫困儿童。因此,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仅靠增长式和保障式的“大家庭”关爱只能帮助他们脱离物质上的困窘,无法帮助他们得到内心上的丰盈。政府、社会和学校固然能发挥社会合力,建立起关爱留守儿童的体系,但是政府本身的能力、财力和人力有限。尤其是在处理涉及孩子成长的心理问题时,更是无法深入。

  因此,彻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在恢复家庭功能上做文章。要让家庭成为农村留守儿童与社会沟通传递的渠道或平台。用加快人的城镇化作为减少留守问题的途径和手段,让不管是进城的还是留下的村民生活都能得到改善。关爱未成年人不能一蹴而就,总是需要付出百倍的耐心和努力。要更准确地了解每一个留守儿童的愿望与需求,更深入地把握他们生活和思想变化,需要将各方面进行有效整合。创造留守儿童和父母团聚的条件,用家庭的温暖和希望托起他们的人生和未来,才是解决留守儿童的根本出路。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