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高谈阔论】当我将要开口时,为何又感到空虚?
邓崎凡
//www.workercn.cn2016-07-18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我的一天从“阅读”开始:于睡眼蒙眬之际,摸过床头的手机,解锁,屏幕被当日推送的诸如某某明星遭遇劈腿、某“小三”与正室当街撕扯之类的文字占据;微信里,群发的、未读的消息也满屏,有点评时事的高论,有滋养心灵的美文,也有励志激昂的“鸡汤”……十几二十分钟之后,直到眼睛被这些信息撑得肿胀酸痛,我才起床。

  入睡前,这样的场景往往倒序循环一次。于是,我的一天便与“阅读”陪伴始终。

  在这一早一晚之间,我又从手机上阅读了多少文字,实在无法统计。手机让我的“阅读”无比便利,因为有它,“阅读”与我的生活水乳交融:吃饭时,我右手捉筷,左手持机,食不觉味;走路时,我低头前行,有一次竟撞在了电线杆上;地铁里,我埋首阅读,好几次坐过了站……

  我身边的人大都和我一样,而每当在地铁里看到满车厢里低下的头颅,双眼紧盯着发光的屏幕,那些或肥大,或精小的后脑勺,在我心中立刻高贵了起来:这些都是求知若渴的后脑勺啊!

  感谢手机,这个原本只是沟通现代人外在世界的工具,也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充盈丰满起来。

  这是一种不论高低贵贱,占领一切后脑勺的充盈丰满。这种平等的便利让我忆苦思甜,想起了小时候的阅读经历:

  小时候,爱读书的我不幸没有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家里阁楼上装了几箱子的书里,最多的是流行于上世纪80年代的连环画。这些连环画是我的启蒙读物,当同龄人在父母的谆谆教诲之下学习如何作文、写日记之际,我把那几箱连环画翻得油油腻腻,残缺不全。这些图文并茂的小书连同书里的故事也曾让我食不觉味、走路撞杆。

  我还会和身边的“同道中人”交换着看,谁借走了我的书,我借来了谁的书,记在小本子上,清清楚楚,像是在打理一桩关系身家性命的生意一样小心翼翼。

  识的字多了一点,就开始直接看小说了。《说岳全传》《说唐》《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每本书都为我色彩斑斓的童年增添几分浪漫的幻想。

  “书非借不能读也”,是后来我才听说的话,当时匮乏的我确乎印证了这样的道理。当时的书多是借来,好多书,因为太喜欢,竟起了贪念,拖延着、隐匿着,不想还,到后来拖不住、藏不住了,终于要还给别人的时候,好像是将自己的宝贵之物送给了别人般不舍。

  再后来,学校的图书馆可以借书了,自己有条件可以买书了,也依然爱读书,为考试,为写论文,为了解一个不太了解的领域,为获得想要获得的知识。

  “新知”逐日增长,“阅读”愈发便利。走出童年的我发现,人生有很多我未曾触及的乐趣,电视可以讲述故事,电影能够打动人心,书本之外的世界也很精彩,纸上的阅读并非唯一。

  手机带来了纸张这种阅读介质的最后“革命”。方寸屏幕之间,之前纸张为我们构建的世界土崩瓦解。

  前两天,整理书柜,很多未开封的书里,竟生了虫子——我确乎很久没有拆封那些一时冲动买回来的书了,每天的手机“阅读”已让我目不暇接,头脑充盈了。而我十来岁的堂弟,写作业查字典都很少去翻那本厚厚的字书——手机什么都有:大到典故介绍,小到字音读法。

  这是一个有别于我年幼时的“阅读”世界,这是一个占领一切,让我们“头脑充盈”的世界。

  只是,当我将要开口时,为何又感到空虚?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