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文化言论:票房和品质并不能划等号
//www.workercn.cn2014-04-14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电影《小时代》成为大事件之前,影院票房就展露了持续向好的势头,趋势现在仍然乐观,首季电影市场又迎开门红,票房逾67亿元,再有金熊奖影片《白日焰火》载誉热映,一片欣欣向荣。然而,静下心来细看电影市场的数据和作为文化艺术产品的影响力,热闹的电影市场恐怕还需慎言繁荣。

    先看第一季度上映的100多部影片,近60%的影片票房不足2000万元,总体来看情形更难言乐观,平均每部影片的票房也就区区600万元左右。这之中除去8部票房过亿的国产片外,还有多部进口片的贡献。按职业人士的说法,由于进口片有较为娴熟的生产和推销模式,和国产片比较,观众在对影片质量不清楚的条件下会选择好莱坞电影。故而我们可以推知,平均数背后国产电影总体的情形可能更不乐观。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1月25日,全国银幕总数已经超过17600块,排除新增银幕,即便以此为基数,67亿元票房分解到单个银幕,平均收入仅38万余元,单场单屏营收大约只有几百元,如果我们按单票40元计算,平均下来每场只有20名左右的观众。关键是这里还有春节观影人数激增的良好背景支持,还有过亿元的10来部国产和进口片支撑,否则,数据会惨不忍睹。

    显然,几部票房良好的影片是不足以形成院线市场繁荣的。

    离开院线市场,回过头来看影片的质量。首季度,据专业人士观点,《白日焰火》之外,国产片没有佳作。剩余那些叫座的电影被认为藏匿缺陷,投机、模仿的通病依然缠身。也许吝惜夸赞是专家的特点,但人们都明白,鉴赏评价的实力和水准不是可以用金钱衡量的,票房类群众运动和电影品质并不能划等号。

    当然,您可以拒斥专家观点,但有一点我们需要知道,但绝不是物用产品。影片作为精神文化商品,其效用极其复杂,进影院绝不会只是消遣、娱乐那么简单,尤其是当有人或者是您用“感人”这样的主观描述去谈论电影好坏的时候。可见,就算是在纯粹把电影看作商品的环境中,事实也不支持用票房营收来评价影片的质量,就如去年的影片《小时代》。

    此外,如果我们说电影是讲述故事、反映生活的艺术品,那么给现实的生活或者是价值观念带来深远的激荡就是难以避免的,就如当初美国一系列的越战影片带来的社会意义,或者是改革开放之初,电影辐射出的流行品味之类。类似的故事,我们在近年来的电影中似乎没有发现踪影。

    可见,从电影本身产生的现实意义角度,“繁荣”的说辞也不容易让人信服,一个繁荣的市场,怎么可能由品质上有缺陷的产品来实现?

    如果基于财富的欲望也可以是一种“理想”,那么,片商和支撑票房的群众可能会忽视一些问题,比如制造电影、观赏电影,我们试图寻找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是财富?是生活?还是理想?然而,这样的问题似乎又必须考虑,否则,在商业化理念下,以为电影艺术“作为社会或道德的目的接近死亡”这样的虚假判断也能够成立,恐怕刚刚兴旺起来的电影市场很难繁荣起来。

    叫好又叫座的电影相信是片商、观众乐观其成的事情,从这个角度出发,对佳片的渴望就不应该只是评论家的事,也应该是片商的事,更应该是投票人的事。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