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中工时评:大学生不妨当当“农民工”
//www.workercn.cn2014-02-27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中工时评:大学生不妨当当“农民工”

本网评论员 王宪

    近日,大学生参加农民工招聘会,在北京、成都、上海、武汉等大城市频频发生。于是,“抢农民工饭碗”成为媒体敏感话题,但多是疑惑、不解、担忧,鲜有理解的,唯独缺少理解赞扬之声。

    大学生应该干什么?在人们的意识中,当干部理所应当,当演员、医生、教师、工程师也顺理成章。唯独工人,别说农民工,就是国企外企的制作工人,也难与大学生画上等号。

    这些都不错,可那是过去。源于新中国经历解放初和“文革”两次大的人才危机形成的人事制度:大中专毕业生当干部,技校生当工人。

    时代在前进,社会要进步。大学生占人口比例长期在千分之几总不行,连欠发达国家都不如。连年的扩招确实见到成效,大学生占比很快上升到百分之几。成十倍扩大的直接结果便是,终结了大学生的国家统分政策,代之以双向选择。潜台词很直白,大学生不再只能当干部,配合宣传的是公举东去好八连当兵。

    其实,一些人的身份下行正好起到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的作用,应该赞扬才对。前不久评选出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龚全珍,陪伴开国将军甘祖昌回乡务农,落差应该比大学生当农民工大得多。

    农民工怎么了,就是不太好听,其实还是蛮实惠的。就拿北京的建筑工地来说,日工资两百七八是一般的,工期紧的包工活能达到五百元。也就是说,月收入在七八千至一万五之间。这个水平,进机关坐办公室是难以达到的。

    再看农民工的工作,苦和累已是过去时。影视作品反映的比较真实,建筑工地就没有多少人,挖地基有挖掘机,运渣土有载重汽车,浇筑有搅拌好的混凝土泥浆。剩下的就是用小铁丝捆钢筋,钉壳子板之类机械难以完成的辅助活。建筑行业早已告别人拉肩扛的人海战术,和当年周恩来朱德十三陵水库工地劳动的场景不可同日而语。农民工招工难恰好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大学生勇敢进入应该是明智的选择。

    当前,农民工的“紧俏”和大学生的“过剩”说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过渡尚需时日。延长退休年龄的实施,对年轻人就业产生明显影响。激烈竞争之下部分大学生自觉融入农民工群体,客观上起到为国分忧的作用,体现了时代青年的责任意识。再则,缺乏历练是一代“小皇帝”普遍的人生短板,在和农民工并肩劳作和生活中了解社会,是难得的人生补课。农民工学成创业当老板的,写作成为作家的不在少数。大学生进入这个群体,锻炼磨砺之后人生会更加五光十色。

    不管什么人,生存总是第一需求。与其读完博士工作无着恐惧养家糊口,不如去分虚位以待的农民工一杯羹。大学生当然不会在农民工岗位老此一生,转岗提拔都有可能,当做跳板也无可指责。意义在于,伴随着他们的进入,农民工的更替不再仅表现为年龄代际,这个群体文化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卫生习惯都将发生变化。或许不久之后,广受诟病的“农民工”这一称谓将会寿终正寝,谁能说这不是社会的进步?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