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中工时评:从每平米十万元的高额腾退费说起
//www.workercn.cn2014-01-10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中工时评:从每平米十万元的高额腾退费说起

本网评论员 慕宁

    今年东城区将继续腾退修缮一批文物及历史建筑,文物修缮率力争在明年底前完成70%的目标。而其过程中产生的巨额的腾退费用,已经达到了10万元/平米甚至更高。(据《京华时报》1月9日报道)

    据统计,北京现有市级以上文保单位300多处,四成对外开放,大部分被机关团体和居民占用,文物建筑长期得不到修缮,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在长达数十年的文物修缮中,腾退难一直是让文物部门头疼的一道坎,也是百姓心中的一块伤。

    由于需要重点保护的文物古迹大多处于城市的中心地段,市民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地会对其产生破坏,经自行拆改后,甚至已经将古建筑的旧有格局打乱。

    从保护文物的角度来讲,《文物保护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使用不可移动文物,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负责保护建筑物及其附属文物的安全,不得损毁、改建、添建或者拆除不可移动文物。文物腾退是为了避免文物遭到进一步的损坏,不得不采取的一种难度大、成本高的保护方式。

    然而,腾退费的成本连年攀升,甚至达到内城10万元/平米的巨额却成效甚微,究其根本原因,还要从百姓的生活说起。

    需要巨资腾退的地段多位于北京的市中心,他们拥有十分明显的共通点:周围胡同密闭,人口密集。以“钟鼓楼广场恢复整治”项目为例,需要对钟鼓楼建筑周边约4700平方米范围内的院落进行征收。虽然修缮后的院落仍会保持原有的居住功能,但对于生活在其中的百姓来说,即便拥有高额的腾退补偿费,飞速上涨的房价也让他们回迁的希望变得渺茫。

    百姓不愿搬迁,加之内城本就寸土寸金的地价日益上扬,使得文物保护部门只得采用增加腾退费的方式。久而久之,巨额的腾退费不仅会加重财政负担,而且会让矛盾激化。此时,有效地解决文物保护范围内百姓的安置问题才是破解腾退难的突破口。

    建造保障房并给予腾退居民相应的补偿是最基本的。在此基础上,更要做好居民的返迁工作。这些居民绝大多数是本地人,祖祖辈辈生活在皇城根下,对于曾经居住的地方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更渴望的是能够在文物进行修缮之后,回到自己曾经居住的地方。但实现这样的愿景并非易事,需要有关部门长时间的努力。

    文物是一种文化符号,而世代生活在其周围的居民以及他们的生活文化,也是文物所代表的文化的一部分。若是将腾退之后的老房屋仅仅用作观赏或高价出售,只能是舍本逐末,是对于文物内在文化价值的一种再次伤害。

    有位香港记者回忆十年前来到北京的情景,看到街道上古朴民风和处处洋溢的老北京味道,十分怀念;十年后,他再次来到北京,这里高楼林立,但他却感慨:“变成了另一个香港”。文物保护,既要保护建筑,也要保护其承载的人情味。否则,文化不在而空留文物,岂不悲哀?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