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林琳-正文
夸大个案的普遍性,也是种伤害
林琳
//www.workercn.cn2016-05-10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不要把每一个“点”都当成可以撬动地球的支点。对极端事例,人们更需要就事论事,而不应把张三李四甚至全世界都扯进来,“大锅乱炖”。等不及真相甚至罔顾真相,便开始互殴、互撕,盲从别人或者“你说的任何东西我都反对”,只会加剧不同利益群体的对立和分裂,进而撕裂、伤害社会。

  这几天,又一起暴力伤医事件引发了极大关注——5月5日,广东省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刚退休的主任陈仲伟回家时被人尾随,被砍了30多刀,终因伤势过重去世——又有医生被杀,并且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这起事件将医患纠纷又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不少医务工作者将自己的朋友圈头像换成了黑丝带,以表达对同行的哀悼,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表达对自己职业前景和从业安全的忧思。不少旧帖被翻出来重新发布和转发,有的诉说着医生的超负荷“运转”,有的诉说着患者的种种不配合、对医学常识的匮乏以及对医生的不信任,还有对医生是否愿意让子女学医从医的调查等。

  患者这边,有的抱怨着曾经遇到的不靠谱医生,披露着种种被误诊为绝症或被耽误治疗时机的境遇。加之近来持续发酵的莆田系与个别公立医院之间的“密切合作”,人们似乎更有理由去对医院、医生“戳一戳脊梁骨”。

  如此“论战”仿佛早已遮蔽了此番伤医事件本来的样子。想想看,有多少人是通过最初的新闻报道获知此事?有多少人只是在微信、微博上看到了关于此事的围观判断和评论便站队?

  人们习惯于通过个案去总结共性的规律,进而助力该类问题更妥善彻底的解决。有时,人们也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即把个案不当地、一厢情愿地上升到普遍和一般,动辄指责制度出了问题、环境有毛病,忽视事件本身的特殊之处。

  报道显示,砍伤陈医生的是其25年前的一名患者,砍人的理由是陈医生当年给其做过口腔手术,如今其牙齿变黄要求赔偿未果,且行凶者有精神病史——这真的是一起有普遍意义的医患纠纷吗?就算是一颗健康的牙,25年也不能保证不变黄吧?因为一颗牙齿变黄这种事,在时隔25年后砍了主治医生30多刀并最终致其死亡,之后自己跳楼自杀?无论从病情的复杂程度、对患者健康的影响程度,还是时间跨度和作案手法来说,此番案件跟我们通常看到的一些医患纠纷引发的杀医案件,都是有差距的。

  一颗牙引发的血案,更像是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爆发,而非一个心智正常患者的报复。这种在医院之外对医生行凶的极端事情,就算再怎么加强医院的安保、再怎么注意医患之间的沟通与理解,恐怕都很难避免。

  前段时间,北京昌平区法院一女法官被一个离婚案件的当事人枪击致死,引发了公众与法官群体的互撕。人们指责法官“吃完原告吃被告”“枉法裁断”,法官们倍感委屈,以种种方式还击。

  一颗牙引发的杀医血案和一起离婚官司引发的杀法官血案,实际上都是很极端的事情。舆论的互撕、口水战之于问题解决,没有多少积极意义。不要把每一个“点”都当成可以撬动地球的支点。对极端事例,人们更需要就事论事,而不应把张三李四甚至全世界都扯进来,“大锅乱炖”。等不及真相甚至罔顾真相,便开始互殴、互撕,盲从别人或者“你说的任何东西我都反对”,只会加剧不同利益群体的对立和分裂,进而撕裂、伤害社会。

  下一次面对个案,不管是哪个领域的,涉及哪个人群,我们都应多一些理性,全面、客观地去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正视其极端与特殊之处,而非夸大其词,一副貌似看得很远、很深的样子。我们不需要“流氓傻仗义”式的莽夫,我们需要真正有助于化解矛盾和对立的智者。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