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刘颖余-正文
【看台声音】请以最大的善意看待老年人健身
刘颖余
//www.workercn.cn2017-07-17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数据 资料图

  一则令人悲伤的消息:7月8日早上,山东临沂市一支由中老年人组成的晨跑团,出发22分钟后,在距离终点约30米的路段,遭到一辆出租车的冲撞,导致一人死亡,两人受伤。

  媒体在报道此事时,多用了“暴走团”的称谓,但据涉事的山鹰协会负责人田小雨介绍,其实团队从来没有这么称呼过自己。这个词本身是一个外来词,在他看来,“暴走”的速度要求比较高,他们这种速度,不能叫暴走。而且抛开此次意外,团队平时一直很注意安全。比如成员都有团服,而且颜色都是很亮的。过程中有领队,而且只能是女性,这样队伍不至于速度过快。另外,队伍里还有专门的护队、收尾人员。多位惨剧的亲历者承认存在占用机动车道情形,但强调事发路段正在施工,处于半封闭状态,两侧“路不好走”,而且当时路上车很少,所以晨跑团才会选择上机动车道。

  悲剧已成现实,事后如何解释也是枉然。肇事司机、活动参与者和组织者,到底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相信法律一定会有让人信服的裁断。而如何从悲剧中吸取教训,避免类似事件的重演,需要反思的,其实远远不应限于“暴走团”的成员。

  不夸张地说,它甚至和我们社会中的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关。

  近些年来,老年人的健身意识和健身需求日渐强烈,他们不再满足于老有所养,而是希望“老有所乐”“老有所练”。这似乎没有任何不妥,甚至可以说,它是现代文明的象征,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以广场舞扰民等社会问题为发端,老年人健身需求并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加之媒体对于“老人变坏了”“坏人变老了”等似是而非问题的讨论,社会对于老人群体整体上缺乏宽容的氛围。前不久发生的广场舞老人和篮球青年冲突事件,老年人遭到一面倒的责难和辱骂,一方面,固然是因为青年人掌握了网络世界的话语权,另一方面也和社会的此种氛围大有关系。

  这个社会,老年人真的变坏了?或是曾经的坏人变老了?任何一个负责任的人都不能做这样的判断。老年人中固然有倚老卖老的、为老不尊的,年轻人难道就一个个知书达理?以年龄作为标签,以某些个体的行为进行各种轻率的道德评判,是荒唐的,也是有害的,徒增社会各群体的隔阂甚至撕裂而已。事实上,谁家没有老人?谁又不会变老?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才会有利于缓解社会对于“老人现象”的紧张情绪和刻板印象。

  最近接连发生的几件事都和健身有关,充分证明,社会应该极大地重视老人的健身需求。体育是衣食住行之外的第五大生活要素,老年人率先践行了这一理念,他们和广大青少年一样,是中国社会最活跃的健身群体,全民健身“两头大中间小”的年龄格局也因此而形成。和青少年不同,老人的健身需求更主动,更强烈,但他们却最缺少体育场地,也缺乏科学健身的指导。没有合适的地方锻炼,只好和年轻人“抢”,甚至心存侥幸,跑到以为没车的机动车道上去。最近爆出的这几起事件,就是这么发生的。在某种程度上,它们其实都是中国体育场地严重不足、布局不合理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据最新的权威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我国体育场地数超过170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7平方米,比过去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和发达国家比则差距甚大。例如日本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9平方米,美国为16平方米。不仅如此,我国体育场地结构不合理,大型综合性比赛场馆所占比例相对较高,群众性健身场馆所占比例偏低,尤其是社区体育设施严重不足。此外,体育设施利用率不高,闲置现象严重,学校体育设施(占比高达近6成)向社会开放,呼吁多年,成效甚微。

  全民健身服务具有公共产品特性,政府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理应让居民拥有健身的场所。把本该属于公众健身场所的体育场馆还之于民,也符合体育场馆的公益性质。试想,如果临沂“暴走团”有安全可靠的地方锻炼,他们又怎会拿自己的安全和生命冒险?老人缺乏科学健身意识、安全意识和规则意识,固然不对,但如果事先有人对他们进行制止引导,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

  是时候正视老人的健身需求了。整个社会都要以最大的善意,帮助他们科学健身,别让他们想锻炼却没有地方可去,更不要让临沂“暴走团”的悲剧重演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