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为了公信力,请慎重发布数据
和静钧
//www.workercn.cn2017-12-21来源: 环球时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我国超过5亿人有家庭医生”的报道遭到网民吐槽,称与自身感觉相去甚远。虽然后来有报道称,卫计委相关人士对大家的疑问,比如家庭医生签约数字等进行回应,并表示服务还要陆续跟上,但网民买账的依然不多。

  无论承认与否,一个正常的社会总是要存在一定的大卫·休谟式的怀疑主义:我的收入不及全民平均收入,这一数据肯定有问题;我的住房面积没有达到城镇人均面积,这一数据肯定哪里出错了。有关家庭医生覆盖5亿人口的数据引发相当质疑,也是同一个道理。

  公共服务领域数据的产生,大抵都要经历一场与民众现实体验之间的“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逻辑纠缠。数据的真实与否,与社会怀疑主义并无关系,真实的数据应经得起也配得上质疑者的审视。逻辑纠缠的解开需要大众科学普及与传播,而非人云亦云的起哄。

  以家庭医生为例,签约行为与就医体验行为是可以分开的独立行为,事实上存在两类异质数据:一类是家庭医生覆盖数据,另一类是初次求助家庭医生病患服务的覆盖率。第一类数据的基本签约范围可以客观测定,签约覆盖率并不等于真实服务覆盖率。而第二类却是以病患发生为随机事件的变动值,事实上还可以分出两个子类:一个是病患发生却没有依约求助;另一个是病患发生依约求助。目前以建立基础设施为目标的签约行为,仅仅是浩大工程的第一步。由此得出的数据,的确需要后续众多数据的支撑,如全科医生的培育进程与分布值。

  由此我们自然引出一个命题:公共领域数据的发布与披露,如何与民众感受紧密结合起来,使之增强公信力。如果二者反差太大,舆论反弹,不仅数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受到质疑,更会损害党政部门的公信力,甚至使好事变成坏事。

  首先,信息发布渠道上应有相当的掌控力。数据是在一大堆复杂且不为公众所熟知的专业运算中产生的。在公众并不知悉这一运算包含的要素与含义之前,匆忙披露或在非正规途径公开一个公共领域的数据或信息,容易使效果适得其反。在民众并无经验也无相关知识背景之时,数据的匆忙到来,在当下移动互联网传播时代,负面解读的信息会病毒式地扩散。一个近期相反的例子是,有关房产税的信息,经由全面、含义清楚的权威解读文章的推送之后,得到了很好的传播,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其次,数据是统计学意义上的数据,它虽超脱于个体,但也来源于个体。它应有天然的对民众“获得感”的关切。数据与民众现实体验差距的最小值与最大值,应是可以测算出来的。一旦最大值超出警戒线,数据的发布应慎之又慎,不可好大喜功,否则好事就容易办成坏事。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看,预案越是做得精细,问题就会处理得越妥当。

  最后,大凡涉及公共服务,背后是政府公信力,眼前是百姓利益。公共数据与政府信息,既是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百姓丈量生活质量与生存活动空间的尺子。随时把政府公信力的维护与百姓利益的体察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把数据工作做得精细和精准,才能将好事真正落实。(作者是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