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扩音器”与“共鸣箱”
朱永新
//www.workercn.cn2016-03-04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3月3日,星期四,北京雾霾。

  全国两会的第一天。早晨4点50分醒来,把今天的工作安排在头脑中放电影般想了一遍。5点10分起床,写“两会时间”等系列微博10余则。

  早晨上网浏览新闻,看到《人民日报》刊发了我的短文《当好“扩音器”,做好“共鸣箱”》。我提出,一名合格的政协委员,就是成为民声的“扩音器”;一名优秀的政协委员,就是成为民心民意、民声民调的“共鸣箱”。

  前者是指代表委员应该像一位走街串巷、腰间挂着小喇叭的小商贩那样,把自己视为民声的“扩音器”,像一个勤劳的小商贩,一方面迈开腿走到老百姓中去了解疾苦,一方面张开嘴为弱势群体代言,大声疾呼,把弱者的声音放大,把智者的声音远播,这是所有代表委员都应做到并能做到的。

  至于后者,则是因为代表委员也不是完人,意见或建议难免会带上些个人色彩。所以,优秀的政协委员不能简单收录某一种声音,而应倾听关于同一问题不同侧面的多种声音,要调研、辨析,善于从个体的、局部的、碎片化的民声中,找到同频共振的地方,积极找寻并提供有智慧的、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样发出的声音才能产生最大共鸣,而政协委员的作用与价值由此也能更好体现。

  9点,准时参加民进中央宣传部安排的集体采访活动。这是一场关于党派重点提案的专场采访,主题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

  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是去年民进中央与全国政协文史委联合承担的双周专题协商会议的重点议题,为此民进中央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在俞正声主席主持召开的会议上,我曾经作为民进中央代表,做过一个题为《呵护传承人,防止“广陵散”绝》的发言。在今天的采访中,我介绍了民进作为教育文化新闻出版界别的参政党,为弘扬传统文化所做的工作,以及我们这次两会提案的主要内容。我提出,非遗保护说到底是对传承制度、传承环境和传承人的保护,其核心应该是对传承人的抢救和保护。这些年来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非遗传承人的生存困境与发展问题依然值得重视。一是传承人年龄严重老化,面临普遍断层、后继无人的困境;二是传承人生存发展的环境不容乐观;三是传承人的认定工作有待完善。

  要真正做好非遗保护,一定要从保护甚至抢救传承人入手:一是构建完善的传承人认定机制;二是着力抢救性保护传承人的影像资料;三是促进职业传承与人人传承的融合。针对职业传承,设立国家级的艺术研究院,依托高端专业人士开展专业研究;在相关高等院校中的艺术学科中,增设非遗学科,授予文化学位,或者进一步建立非遗艺术学院;设立非遗保护专职机构,建立懂业务的专职工作队伍,同时解决传承人和专业人才的就业问题,等等。

  下午3点,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准时开幕。俞正声主席作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报告总结了过去一年来,在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对新一年的主要任务进行了梳理和部署。听着报告,过去一年调研、协商等诸多工作也在心中逐一浮现。今年报告第三部分的内容特别精彩,对人民政协的作用进行了新的阐述,包括如何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不断巩固已有共识,凝聚新的共识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实践的大问题。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