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留住“少司命”关键靠待遇
剑客
//www.workercn.cn2016-01-26来源: 羊城晚报
分享到:更多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中,多处提及“少司命”,这个古代汉族传说中执掌人间子嗣及儿童命运的女神。广东省政协委员秦鉴以此为由头,为当代“少司命”——儿科医生的境况和待遇鼓与呼,并不无忧虑地说:“有人预测,中国的医疗崩溃要从儿科开始。”(昨日羊城晚报)

  有关儿科的窘境,并非今日才出现。早在2012年,广州就有几家医院向上级部门建议取消本医院的儿科。记者调查发现,若非国家规定三甲医院一定要开设儿科,许多医院巴不得扔掉儿科这个“烫手山芋”。2015年12月14日,因为人手短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急诊儿科暂停服务,该科入职的8名住院医师,有4人先后离职。

  医院不愿意设立儿科,无非因其麻烦多、效益差,在很多综合医院,儿科的收入可谓无足轻重。而医护人员逃离儿科,则是因为工作压力大、经济收入低,人身不安全。

  美国每千名儿童有1.46个儿科医生,中国平均每千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师(2010年),这两年更是下降到0.41,在上海这样的发达城市,有的医院儿科居然只有3个医生。由于儿童特别是婴儿无法正确语言表达,儿科被戏称为“哑科”,很多症状都要靠医生观察发现,特别费时费力。为了避免差错,医护人员要对药物和治疗措施反复核对,疲惫不堪。可是,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很多检查不能做,药品耗材用量少,单次就诊费用低,儿科医护人员的收入在医院基本处于垫底的行列。

  儿科工作苦、收入低也就罢了,人身安全还得不到保障,在医院内部,儿科医生护士被打的几率,恐怕只有急诊科可以“媲美”。独生子女个个都是金枝玉叶,儿科医护人员比当年的太医还要战战兢兢——须知,静脉穿刺不能“一针见血”,就可以成为某些家长对正在工作的护士饱以老拳的理由!

  解决儿科困境的办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保障安全、提高收入。提高收入的途径,无外乎两个:一是大幅提高儿科医生的诊金,鼓励医生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诊病能力,通过自己的技术劳动来获取相应报酬。改革畸形的医疗收费体系已经刻不容缓——三甲医院的一个主治医师号4元,副主任医师号7元,主任医师(教授)号9元,一个医生十几年的专业学习、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就值这几个铜板,其他的都要靠检查、药费来凑,这极不合理!二是增加政府投入。或是在医保里报销部分诊金,或是通过诊疗人次核补给诊疗科室。只有一个科室在经济上不成为医院的累赘,其医护人员在医院内部才会有相应的地位,医院才会有发展它的动力!

  儿科医生的困境,其实只是整个中国医疗卫生界困境的冰山一角而已。曾经,医学是优秀学生的选择,医学院校的招生分数,名列同等级院校前茅。如今,医学院校的招生情况已大不如前,一些高校出现医学专业第一志愿填报不满的行情。另外,著名医改专家李玲曾指出,每年60万的医学毕业生中,也只有10万人最终选择穿上“白大褂”。

  一名合格医生的成长,需要经过5-10年的高等教育,外加5-10年的临床经验。面对青年学生开始用脚投票,政府、民众和社会真的有必要重视了,留住“少司命”,保障中国医学传承的永续发展,千万不要让“中国的医疗崩溃要从儿科开始”,一语成谶。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