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堂吉伟德:禁烟为何总是游离在制度之外
//www.workercn.cn2015-11-04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更多

  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近期发表英国牛津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疾控中心共同研究的报告,其中指出目前全世界的香烟消耗中,中国男性占了超过1/3。“如果中国没有大范围的有效戒烟,因为烟草而死亡的人数将从2010年的100万,增长到2030年的200万,到2050年将增长到300万。”(《南方都市报》11月3日)

  中国男性烟民占了全球消耗的1/3,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同时戒烟率不到10%又说明,在戒烟的过程中,首尾两端都未能起到把控作用,戒烟的成效并不明显。2012年第24个世界无烟日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的烟草销量不降反而增加。而在超过3亿的庞大烟民数量中, 调查显示,中国13至15岁在校初中学生现在吸烟率为6.4%,10个男生中就有一人吸烟,部分省份初中学生烟草使用率甚至高达20%左右。

  戒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加之其关乎公众健康与公共利益,因而广受社会关注。同时,作为烟草公约的缔约国,禁烟也是中国应尽的一项国际义务。然而,与戒烟的严峻形势相比,在控烟手段上却处于棉软无力的状态,禁烟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很多地方进行了控烟的地方立法之后,长年却没有一张有效罚单开出,各项管制措施成了事实上摆设。

  即便“史上最严”的北京控烟新政实施以后,效果也远远没有达到预期。之所以如此,根子上还是出现在思想认识上,究竟是吸烟权重要还是健康重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也未能成为有效的举措。比如在烟盒上印上醒目的警示图片,都一直未能付诸于实施。同时,在功利的税收偏好下,控烟的利益考量太多而缺乏坚定的决心,从而导致很多举措有名而无实,无以达到最基本的教化、警示和惩戒作用。

  禁烟态度的游离不定,跟烟草的税收贡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以至于烟草官员可以训斥控烟机构“控烟就是买国”。从短期看,控烟对税收收入会带来影响,尤其是一些烟草主产区,由于其烟草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占比较重,因而对控烟也持反态度。从某种意义讲,这样的路径依赖如同毒品一样,容易让人有欲罢不能的成瘾感。然而事实上却是,无论经济净福利,还是社会净福利,烟草的贡献率都是负数。世卫组织的研究表明,如果以一个国家当年的烟草税为基数,那么20年后,这个国家将不得不用当年烟草税的2.8倍来为其带来的健康危害买单。其实,我们在用今后的公众健康和公共福利,在为今天的既得利益而买单。

  如果把这种场景用“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进行描述,显然就不难理解。事实证明,这种模式不但难以为继,也会形成极大的成本陷阱和风险。但如何进一步提高认识,并实现价值取向的调整,应当有更为刚性的举措才行。如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一样,对于烟草的态度也需要进行重新的定位。或许,把健康纳入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标准,实行更为严格的考核标准,让起到主导作用的政府先行一步,当为控烟举措的优先方向。

  在此基础上,出台全国性的控烟法律应及早摆上议事日程,并制定出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很多事实证明,在烟盒上印刷因吸烟造成的患病器官的局部特写警示,会让很多吸烟者望而却步。因而在技术上,当把烟盒上印上警示标志尽早付诸实施,同时不断通过加税而提高烟草的价格,使之达到“望而生畏”的地步,以有效改变时下“变相补贴穷人吸烟”的状况,让增加的税收作为控烟的经费,如此多管之下,控烟才会获得理想的效果。(堂吉伟德)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