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堂吉伟德:神农架之殇是一个时代的悲泣
//www.workercn.cn2014-05-04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更多

  记者在神农架林区看到的是,一段段被“开膛破肚”的山体,一片片被顺着山谷而下的泥石流冲毁枯死的树木。在破坏最严重的三四个地段,神农架林区政府在机场公路旁边竖立了“生态修复后效果图”,画面显得郁郁葱葱,与现实中山体上一个个巨大的“伤疤”形成鲜明对比。(5月3日《中国经营报》)

  神农架,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原始得如同处子一样迷人。当这个不应也不宜开发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疯狂的削山造地的项目实施下,已然变得面目全非,千疮百孔。当自然资源被贴上“旅游地产”的标签后,跟其他文化遗产一样,很难保持其原有的面目,并将数千来特有的风貌给予延续。

  或许,这是地方发展或者官员政绩之幸,却未必是神农架之幸。作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一部分,神农架的开发必须经过严格听环保评审,只有“先购了票”之后,才能真正给予实施。虽然是否通过环保当地语焉不详,讳莫如深,但正如反对者所质疑的那样,大手笔建设同样也会形成大手笔的破坏。几千年数万年形成的自然遗产,被这样人为的破坏之后,可能再也无法真正还原。

  谁不敬畏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谁就可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从水污染到土壤污染,再到时下不得不治理的大气污染,今天的“史上最严”其实都是在为过去的行为付出代价。在“为了经济发展”的理由之下,“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大行其道,结果便是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神农架开发的后果,远不止地方政府所说的那样简单,从削山数千亩的机场,到“景区+酒店+地产”项目的延伸,神农架的削山填谷的模式还将继续下去,总有一天就像“千湖之城”的武汉一样,在一片大工地之后面积萎缩,千湖已然名不副实。

  之前,兰州、十堰、延安,一个个地方纷纷向大山要空间,再加上云南等地的削山造城等大规模的建设,以地产为代表的经济发展模式,恐怕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做到如此极致,对自然与生态缺乏基本敬畏。不过,大自然总是无情的,一个破坏严重的地方,必然会地质灾害不断。对于生态本身脆弱的地方,后果可能更加严重。面临“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问题突出”问题的神农架,究竟何去何从,恐怕在选择开发和建设的模式上,还需要更为严格的程序把关,将子孙后代和生态保护而作为落脚点。

  一度以来,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似乎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事实上这其间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宁缺勿滥,“宁可穷政府也不毁自然”。欧美发达国家在经过数百年的工业化发展之后,对环境破坏的后果已经深有体会。所以他们对于环保的认识已经提升到“宁不发展,也不能破坏”的阶段。比如在德国南部的小城富森风景优美,附近有著名的新天鹅堡,每年的游人达百万以上,然而至今都没有建高速公路,就是因为当地人担心修路会侵占大片山林,还会因为车流量过多而污染环境,破坏自然风光。也是正是具有了这样的底线思维,才使得欧美很多国家,自然与人文浑然一体,环境资源得到了最原始的保护。

  如何给子孙后代留一点没有被污染的水,没有被破坏的山,其实是一个执政理念和生态责任的问题,也是判断一个国家发展方式先进与否的重要指标。文明、富裕和现代化的国家,不是建立在破坏性的建设上,更不是对生态的摧残之上,而是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在绿水青山和文化遗迹中实现腾飞。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