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科技“帽子”力戒多而滥
刘效仁
//www.workercn.cn2018-06-22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我们也发现,目前这些项目在有的单位、部门和地方被异化为‘头衔’和‘荣誉’并与各种待遇直接挂钩,干扰了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微信公共平台日前发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避免人才项目异化使用的公开信》被广泛转载。这一公开信对近年来备受社会各界议论的人才“帽子”问题发声。

  这里所谓的“帽子”,指的是国内各种名目繁多的人才计划。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家层面的人才计划近20个,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俗称“杰青”)“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简称“优青”)“长江学者”“青年长江学者”“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万人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等。除此之外,省市级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人才计划也不少于100个。

  人才计划,应该说是我国实施科技兴国、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事实上,“杰青”也好,“优青”也罢,既是落实相关科研项目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为培养人才、繁荣学科、促进原创、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提供了基本平台。但不可否认,当下的“杰青”“优青”等已异化为一种“帽子”文化,“帽子”过多的负面效应也日益凸显。

  一方面,“帽子”炙手可热,在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里成了遭疯抢的“硬通货”,以至于简单地唯资历、唯“帽子”是举,而忽略了品德、能力、业绩导向,无形中制造了引进人员与已有人员的矛盾,国内学者与海归学者的矛盾。轻这个,重那个,反倒制约了一部分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对于“杰青”“优青”亦会形成不良导向,以至于有些人甚至把人生目标按照人才计划来定位,孜孜以求,急功近利、弄虚作假、打包组团、人情公关等现象在学术界开始此起彼伏。心浮气躁,自然就难以静下来刻苦己心、钻研学术、攻坚克难、精益求精,甘于寂寞、实事求是、努力攀登的科学精神反倒逐渐被淡忘。当一些人唯“名利”是举,唯“帽子”是求的时候,只会在投机钻营中消磨尽创新激情。无论于公于私,都得不偿失,不足取法。

  应该看到,中国科技创新仍然任重而道远。新近有数据表明,我国的专利数量已跃居世界前列,但其质量依然不容乐观,尤其是一些核心技术仍掌控在他人手里。要打破技术性的封锁,我们只能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这就需要老老实实的科学态度,努力拼搏的创新热忱,聪明智慧充分迸发的创造激情。

  无疑,公众寄厚望于科技工作者摒弃哗众取宠之心,摒弃追名逐利的浮躁心理,看淡“帽子”,看淡名利,甘于寂寞,甘心坐冷板凳。同时,也希望职能部门加强正面引导,设置科学的评价标准,克服唯资历、看“帽子”等倾向。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