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被误读的父爱
字秀春
//www.workercn.cn2017-11-13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在橱柜中翻出一袋毛绒绒的干货,又是闻味又是泡水,良久,才辨别出是干香椿芽。不知道它在黑暗的橱柜里沉睡了多久,也许是一年,也许是两年。唯一能确定的是,它来到北京,大约在春季。

  沉睡的香椿芽,一份无声的父爱。

  在人生前36年的印象中,父亲是个粗人,从来没有表现出过对孩子细腻的爱。从小到大,家里的吃喝穿,冷暖温饱都是母亲在操心,除了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外,母亲事无巨细为儿女们操持的行为,我们视为是爱。而父亲没有给予我们这些,他从来不管我们吃喝冷暖。因此,我们也就理所当然地认为父亲不会爱。印象中,他只是经常给我们讲家族荣辱兴衰史和上一辈人的苦难人生,以此告诉我们要珍惜当下,发奋图强,时刻勉励我们要好好读书,并愿意将自己的身躯累成一张弓,把孩子当成箭推向远方,离开堪称文化荒漠的故土,除此无它。

  朱自清的《背影》中写道:“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傅雷在给傅聪的信中也说:“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里,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手不要插在上衣兜里,这样比插在裤子兜里还没有礼貌。”曾几何时,每当我读到这些文字,都不禁泪满眼眶。“多么细腻的父爱啊。”心中好生羡慕,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才叫父爱,叹惋自己没有这样的父亲。

  然而,眼前这袋香椿芽,顷刻之间让我明白了,原来我是多么地狭隘,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误读了“父爱”。

  再仔细想想曾经收到的父亲发来的快递,我突然被震撼了。因为,除了这袋“奇葩”的香椿芽,还有腊肉、核桃、茶叶、松子、蜂蜜、腌咸菜、老家自产的新糯米、干木瓜片、鸡枞菌,甚至有新鲜蚕豆、豌豆,还有叫不出名的野生坚果……父亲都是按着时令从遥远的云南边陲寄给北京的我。

  这些,都是我儿时爱吃的,父亲竟然一个不落。

  这些事儿,发生在我母亲去世之后。即使我们姐弟三人都已成家立业,但在父亲的心目中,我们可能还是儿时的模样——小馋猫。母亲去世了,他成了“既当爹又当妈”的角色,开始惦记我们的吃喝。每每有新的时令果菜下来,他都迫不及待地寄给我和在另一个城市的弟弟——邮费可能比所寄之物成本还高,但节省了一生的父亲好像从来不在意这个事儿。都说儿行千里母担忧,于我的父亲而言,又何尝不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呢。

  原来如此。这也是父爱,东方式的父爱——最直接却又最隐晦。

  生于云南解放之年的父亲,已不再年轻。荒谬而蹉跎的岁月消磨了他满腔的壮志。我也深深地遗憾今天才读懂了他的爱。但是亡羊补牢未晚。我会在他有生之年,把“孝”字用最为含蓄的方式还予他,正如他给我的父爱一样婉转。

  也许千千万万的中国父亲,都如我的父亲一样,内心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并没有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也许终生可能都不会……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