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师徒制依然有“春天”
庞慧敏
//www.workercn.cn2016-10-14来源: 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有大中型企业中盛行拜师收徒,但凡具有一定经验的老工人,如果没有收徒弟,都不好意思吹嘘自己“有一手”。

  ●师徒关系的淡薄,更多的是受到流水线生产方式和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模式的冲击。

  我有个小姨,上世纪80年代在工厂做喷漆工时收了一个女徒弟,从此称其为干女儿,倾囊相授。如今小姨退休20余年,师徒俩仍往来亲密,女徒弟结婚生子都有小姨的身影,逢年过节女徒弟也和我们这些晚辈一样到小姨家登门拜访。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大约就是如此吧。

  传统师徒关系强调师傅与徒弟之间建立起类似父与子的相处模式,这种师徒之间的“黏性”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师傅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也防止了徒弟学成后不尊重师傅。

  历史上,师徒模式长期是手工制造业中技术传承、人才培训的主要模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有大中型企业中盛行拜师收徒,但凡具有一定经验的老工人,如果没有收徒弟,都不好意思吹嘘自己“有一手”。

  改革开放后,有人认为企业应倾向公司运营,员工之间应该平等,工作讲求公平良性竞争,曾经的师徒模式掺杂了太多的私人感情,应该抛弃。于是,师徒关系越来越淡薄。

  当然,师徒关系的淡薄,更多的是受到流水线生产方式和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模式的冲击。当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企业的流水线,他们只需简单重复地劳作,技术钻研和创新根本不需要考量。加之职业技术学校的兴起,各种“订单”班盛行,这样的培养模式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师徒制这一重要的技术传承途径。

  进入21世纪,制造业面临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技术升级的考验。不少企业逐渐意识到技术工人的可贵,一些沿海企业甚至以年薪二三十万元的待遇招聘技术工人。但这时,很多企业不得不面对高级技工人才断层的窘境。

  曾采访过一位高级电焊工,他感叹:“我这手艺可是被铁花溅了上千个疤练就的,现在年轻人愿意干这行的少,我想收徒弟都不容易。”而在瑞士、德国,制造业中保留着完备的师徒制,工人不收徒甚至面临着被罚款的局面。

  今天,重视员工价值,重建师徒制的管理模式,不失为提升企业实力的良方。

  数年前,到广西柳工集团采访,这是国内首家上市的工程机械企业。这家企业在全面推广师徒制:每个高级工以上的员工要带徒两个以上,并制订带徒计划。带徒成绩作为申报高一级职业资格或参加企业生产技术能手评审的条件之一。这些年,柳工在科学研发和技术创新上屡创佳绩,时不时填补业内某项专利的空白,与这个师带徒体系的作用密不可分。

  当下,制造业正经历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若能重建师徒制管理模式,以职务升迁、奖金、福利等形式,对带徒出色的师傅进行奖励,促进师徒利益一体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应该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一剂良方。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