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高谈阔论】我在书展上买了一条丝巾
苏墨
//www.workercn.cn2016-07-25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前几日,我去江苏书展采访,在展馆逛足了三天,书没买一本,倒是买了一条真丝大方巾。有同行半分质疑半分忧虑地说,图书记者都不买书了,这纸质阅读真是令人堪忧啊。另外读者来书展不买书,书展还有啥存在的价值?

  我心态好,竟丝毫不为同行的话所动。首先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调查,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虽然这个数字尚不让人满意,但是一年年都在上升。当当、亚马逊、京东、淘宝等图书电商发布的数据同样表明,纸质书与电子书的购买量都在上升,所以,在书展上不买书并不代表不买书。其次,近年来,书展日益弱化订货功能,成为阅读推广的窗口。搭载创意文化产品,举办文化沙龙,办成一场民众的阅读嘉年华亦是很多书展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在书展上,我们享受到了以阅读为核心衍生出来的越来越多元的文化生活,又何必纠结于在哪买书,买不买书呢。

  说说我在书展上干了什么吧。我去听了曹文轩、范小青、顾保孜等一众名家的讲座;欣赏了经典诵读;像孩子一样“玩”了绘本馆;体验了雕版线装书的制作过程;还去扬州图书馆“顺”了一张免费的电子书阅读卡……当然,也记下了一个心愿书单,等着回京下单。在这个读书人、写书人、制书人、出书人、售书人、评书人穿梭往来的平台上,这三天的“阅读生活”,让我很满足、很幸福。

  我买的这条丝巾是晓风书店新推出的文创产品。料子是江南的光面真丝,印制的是梵高的《鸢尾花》,厚实鲜亮,价格合理。我一走进晓风的展厅立刻被这系列的产品吸引了。还有丰子恺作品系列的布袋、扇子、书签,也吸引了很多读者。书店只能卖书?当然不是。但也不是所有的文创产品都可以拿到书店来卖的。这些商品应该从书中来,为阅读而生。它们应该有人文的温度,智慧的光芒。我原对梵高与印象派的了解并不深入,因为这条入眼的丝巾,忽然有了十足的好奇。《梵高传》《读懂印象派》《如何看懂一幅画》等书都加入了我的阅读计划。一条丝巾燃起了我的阅读兴趣,有何不好?还有位朋友,在其他展位买了一把檀香,她喜欢读书时焚香,碰到好香自然走不动,如果这把香能让她的阅读更澄静、更舒服,不也是好的吗?

  读书不等于买书。我参加过的书展、书市不少。从前,我也拉着个箱子从一个馆逛到另一馆,一圈下来装得满满的,然后从北五环外的国展拖回北二环的宿舍,从上海、深圳、武汉坐地铁、坐飞机、坐火车、坐船拖回北京。说实话,我当时觉得自己真是个爱书人啊,平日里连拧瓶盖都要人帮忙,竟能拖着如磐石重的箱子跨越千里。但事件证明,往往只看了其中一两本,就“移情别恋”了——下一个书展又开始了。而且,这“文化的负担”让我在展会上寸步难行,听讲座——挤不进去;参加体验活动——怕东西丢了。我只是满足于“买书”本身,而非读书,我要通过买书证明自己是个读书人、爱书人。我不但身上拖着这个沉沉的箱子,思想上也拖着这么个沉沉的箱子。当我想清楚阅读生活并非只是买书、甚至读书,我决定活得潇洒点,真正去体验阅读的快乐——书中的与书外的。阅读生活原本就不该有那么多的负担和顾虑,享受就好。何况如今买书太方便了,一键下单,第二天就拿到了,又何必自讨苦吃呢?

  这几日,我读书的时候都披着新买的这条丝巾。对了,读的就是这回买的关于梵高、关于印象派的书。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