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文化点评
朝阳
//www.workercn.cn2015-09-28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互联网+电影”成为新模式

  过分迷信互联网并非好事情

  据新华社 如今,互联网正在深刻影响电影工业的所有环节。从创作到拍摄,从筹资到发行,“无孔不入”。“网络公司拍电影,电影公司建网站,电影从大屏幕走向多屏幕,全面融合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俞剑红说。

  在第24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上,不论是讲演还是讨论,不论是商业接洽还是同行交流,不带上几个互联网概念,会显得“不入流”。

  背景

  本月,腾讯旗下的企鹅影业、腾讯影业宣布成立,继乐视、阿里、爱奇艺、优酷土豆相继成立电影公司后,原生互联网的电影公司再添新兵。在进入电影行业的各路资本中,最大手笔则是来自互联网行业,仅阿里巴巴就先后在电影相关行业投入了200亿元。

  声音

  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影像创作中心主任李亦中: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创作者通过微电影、网络剧声名鹊起。数字化拉低了电影的准入门槛,越来越多人参与到电影创作中,人才储备正在形成。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杨向华:一部电影的收入,三分之一装在出品方口袋,这三分之一里面的三分之一又是来自互联网的版权收入。电影的互联网版权收入每年成倍增长,未来几年可能会与院线收入持平。

  点评

  互联网的确给电影业带来了很多改变,比如更多的资金来源,更广的营销渠道,以及更符合年轻人口味的故事模式。

  好的电影往往会用上互联网思维,但不是每部用上互联网渠道的影片就是好影片。互联网是电影业需要依赖的传播工具,但不是一部电影质量高下的决定性因素。利用互联网,而不是迷信互联网,应当是电影业对互联网的正确态度。

  皮影戏有“皮影”却无“戏”

  民间文艺非物质部分传承难

  据新华社 正在举行的第二届山西文博会上,展台前的“皮影热”,让展台后的艺人们感叹落寞的皮影戏市场。现如今,有很多文化爱好者和艺术家收藏名家皮影,皮影销路不愁,但是表演和欣赏皮影戏的人却越来越少。

  有皮影艺术大师的团队负责人表示,随着老一代皮影艺人的离去,皮影戏面临只见“皮影”不见“戏”的危机——将来只能见到物体的皮影皮子或者听听录音,无法再见到皮影戏的表演。

  背景

  皮影戏有2000多年的历史,始于战国时期,在元代时流传至国外。由于地域不同,各地还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特色。各地皮影的音乐唱腔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异彩纷呈的众多流派。

  2006年,皮影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湖北省云梦皮影艺术团和山东省泰安市范正安皮影工作室获得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2011年,中国皮影戏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声音

  皮影雕刻技术传承人赵宏平:目前“皮影热”与“皮影戏冷”的尴尬,实际上是许多民间工艺载体与形式相脱节的缩影。愿意从事皮影艺术的年轻人,都是在制作皮影。因为相比于皮影戏,皮影更有路可售、有利可图。

  点评

  许多民间艺术,往往是由物质和非物质两部分构成的。像皮影戏一样,越来越多的民间艺术,其物质部分因为被赋予了价值,不仅传承不难,而且还有高档化倾向。但是,这些民间艺术的非物质部分,则因为失去了原有的受众群体,加之表演人年事已高,后继无人而面临失传。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完整传承,需要为其寻找合适的载体,改变其旧有的传播模式,使之的传播更符合当下互联网时代的需求。传承,并不意味着100%不改变,在历史长河中,民间艺术在不同时代,都会有因时制宜的变化。如何在保留旧有艺术特色的同时,创新的传播渠道,培育新的受众群体,值得民间艺术传承人和有关部门思考。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