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陋室观复:“状元”经验:通向歧途的捷径
欧阳
//www.workercn.cn2015-08-17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每年高考之后,关于“状元”,都有很多热门话题。名校争抢高考“状元”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中学不惜花巨资招揽“状元”入赘充门面也是常态,先不问这些“名校”是不是对自己的教育水准缺乏信心,有化妆品助力容颜也不全是坏事。值得玩味的是,有很多人相信“状元”的经验是登堂入室的捷径。

  也许吧。

  “状元”学习方法、心得体会之类的先进经验,趋之若鹜的后来者不在少数,因之催生的商业行为,近年来也有繁荣之势。细说“状元”神迹的书籍、媒体的鼓噪不说,现在分享“状元”心得的堂会也成了热闹场所。据说一些地方“状元”出台布道一次可得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的进项。

  关于“状元”的偶然性,以及是不是人才,论起来没什么话好说,家长、学子成龙变凤的期许,在一个身份等级差异显著的环境里也可以被理解。然而冷静地想想,“状元”经验可以复制么?模仿真是通向成功的捷径吗?

  客观说,孤陋寡闻的我还不知道哪位“状元”是步前“状元”后尘而斩获桂冠的。

  就个体的人而言,秉性、心理,还有父母、学校以及嘈杂的社会环境,几乎都是完全不同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缘由,学习实质上是个性化的东西,即便学校沦为考试工厂,要让满脑子胡思乱想的个体在流水线上成型,我看可能性就非常渺茫。人类有教育历史以来数千年了,关于教育方式的争论一直就没断过,内里的原因就是没有定型的范式,对某个人成功的手段,放在其他人身上很可能是对牛弹琴。

  当然,“状元”经验并非不可取,比如新近媒体对“状元”小环境的统计,用时下流行的大数据说法,还是有一些共同的方面:比如父母的不干涉,包容的交流心态,或者是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好奇心理,等等。即使如此,这之中内涵的具体样式也是千差万别的,况且在这些“共性”方面,并没有多少“状元”个体的经验心得。

  因材施教说来应该从孔子收徒那时候就流行了,我以为说的不只是教师,学子受教也当如此。很奇怪,圣人之语不能够阻止望子成龙的渴望,大多数时候人们不甘心做个身怀绝技的匠人,既不想也不愿意去改变地位尊卑的观念,一门心思醉心于跻身朱门的荣光。

  可能正是这样的社会心理暗示,想往人杰身份的欲望塑型了常人的异化,人们进而像始皇帝意欲万岁一样,胡乱探索麻将不和牌的原因。

  实际上经验这个东西不只是在个人身上,在社团研究中也坑害过不少学究和雄才大略之人,比如企业的文化。理论上而言,社团容纳了更多的人,无序之中汇聚了更多有序的因素,不同群体之间可以找到更多的共性。于是在上世纪日本企业管理盛名之时,美国人就深入学习来着,结果还没学会,那套东西就不流行了。咱们也曾想过学习大寨、大庆,整一堆大庆、大寨什么的,结果几十年也没整出过第二个。

  曾经有过许多的先进经验,再伴之以认真学习云云,结果学好没有却几乎是个谜。

  就群体,或者说企业这样的亚文化圈子,因为组成的人各个“心怀鬼胎”,几乎不可能让在A圈子有效的文化原样复制到B圈子。有活力的企业文化本质上讲都是“个性化”的。

  诚然,所谓先进经验还是需要学习的。只是那些真正可学的东西,至多是一些原则性的,照葫芦画瓢很难说不是邯郸学步,至少,目前没有过成功的案例。回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现实经历,天朝以为的西方先进经验,诸如织布、冶炼之类的咱都学会了,末了和没学会也差不了多少。

  反过来看,倒是一些不像“先进”经验的经验,比如包容的环境,或者是面对个体独立思考的尊重,这些成就“状元”的土壤改良才是正途。否则,绳子吊脑袋,钢针扎屁股,以为某种有形的方略,可以达成梦想,按部就班地寻迹“状元”路径,多半是昂首阔步在通向歧途的捷径上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