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打工路上:“农民工尴尬让座”请别过分解读
//www.workercn.cn2013-11-28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对外来务工人员有一颗关怀之心,不等同于戴着有色眼镜去审视周遭的普通市民

    据11月21日《太原晚报》报道,近日,在太原市3路公交车上,一位农民工给满头白发的老大娘让座,老大娘向小伙子表示谢意后并没有立即坐下,而是掏出纸巾把座位擦了好几遍才落座,小伙子则低头看了看自己脏兮兮的衣服,尴尬地对老人笑了笑,脸也涨得通红。同车乘客当场质疑老人当众擦座位“太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老人闻后立即诚恳地向小伙子道歉并表示自己确实有洁癖,而憨厚的小伙子也当场表示自己并不介意。让座纠纷虽很快和解,但此事却引发满车乘客的热议,有的理解老人,有的认为老人的做法不妥。

    农民工朋友在公交车上让座,乘客却嫌脏,在坐之前亲自擦拭座椅甚至索性不坐,类似的报道频见诸媒体。除了好心让座却被嫌弃的心酸经历之外,更有一些外来务工者,有座不敢坐。去年,在武昌一辆双层公交上,面对女乘客邀坐,一名外来打工者模样的男子,却选择坐到车厢楼梯上;而在重庆一辆公交车上,甚至有位老太太直斥农民工穿得太脏,影响市容,应当走着回家……多少次,农民工兄弟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不敢落座,要么站着,要么蹲着,要么坐在地上,他们小心翼翼,只为不被排斥。

    如今,当“让座”这件几近成为道德标杆的小事儿发生在农民工兄弟身上时,个中意义似乎就更加非比寻常。身为进城务工的外来人员,各方面待遇和保障虽然不尽如人意,却能在公共场所恪守公德、礼貌谦让,用一个合格市民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无疑值得尊重。而这一次,老大娘的“洁癖”令农民工小伙的形象更加“高大全”,城市人的吹毛求疵、矫情做作等一系列的城市病,与农民工兄弟“让座”行为中所流露的质朴与温情形成巨大反差,有“洁癖”的城里人则无情地被钉在了道德的十字架上。

    事实果真如此吗?仔细想来,前一位乘客身上有泥土灰尘,难免带到了座位上,下一名乘客见状后,在坐之前擦擦也实在很正常。如果事件的主人公只是两位普通市民,那么这实在只是小事一桩,不致见诸报端引起争议。而当让座一方变为农民工兄弟,一桩小事便迅速升级发酵为一次道德审判甚或是阶层对立。

    当然,农民工兄弟在公交车上的待遇之所以牵动公众神经,与近年来整体社会大环境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关注与重视分不开。不可否认,在就业、医疗、教育等各方面,外来务工人员正在被给予越来越多的照顾和优待,并逐渐成为一个与普通市民一样有着公平待遇的群体。在市民化的道路上,对他们一丝一毫的歧视和冷漠,都难免令公众愤懑不满。

    每一次的让座风波背后,公众所抱怨和议论的焦点都少不了道德这块主料,但动辄想当然地误读甚至惯性地二元对立,并不是农民工市民化道路上的良好心态。作为与农民工共同生活在城市里的普通市民,生理上的“洁癖”其实没什么,心理上的“道德洁癖症”才真的可怕。

    对外来务工人员有一颗关怀之心,不等同于就要戴着有色眼镜去审视周遭的普通市民。我们有必要反思我们过去究竟对农民工兄弟做了什么,才让他们如此小心翼翼,生怕遭遇歧视、受到排斥,更有必要在当下城市化进程中做些实实在在的行动,改变人们对农民工群体的刻板印象,拉近他们与普通市民的距离。其中,帮助农民工提升自身文明素质,在公共场合尊重他人是一方面;提升普通市民的容忍度,或许更加迫切,比如能否容忍汗味、容忍泥土灰尘。只有时刻以微笑和真诚相待,才能真正让外来务工者感受到城市的温暖,但愿下次再看到因座位而纠结的他们时,能有人上前微笑地说一句:“这儿有座,您坐吧!”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