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政务微博,开通后更要“有为”
李小佳
//www.workercn.cn2015-10-27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作为首个以部委名称开通的微博,文化部官微一经问世,备受关注。但是开通没几天却陷入了“删帖门”事件,微信公号“人民日报政文”发文评“文化部开博被喷后删评,一味高冷何必发声”,更将事件推向了高潮。日前,文化部官方微博开腔回应质疑称:“初来乍到,小编多有不周。感谢大家这些天的建议、意见!我们既然有勇气开通,也一定会面对、承担、改进,希望能得到大家的理解与包容。欢迎大家多多拍砖,我们仍将继续以不删帖的态度,把微博越做越好!”对于此帖,网友仍不遗余力跟帖评论。在3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该条微博已评论数为4481,转发数为2406,点赞数为1369。

  对于微博的世界而言,2009年8月是一个关键日期——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之一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自此微博正式进入国人视线。至今的6年间,微博早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织围脖”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甚至潜移默化地成为了不少人每天必不可少的一项生活内容,如有些网友就喊出了“不吃饭,也要织围脖”的口号;同时,它的用户数量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而在新技术推动的信息传播机制发生变化后,不少政府部门也自己拿起“麦克风”开通了政务微博,加强与公众百姓的交流互通。据《2014年度政务指数报告》,2014年经过新浪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达到130103个,其中政务机构官方微博94164个。通过政府部门的官方政务微博,人们更加快速地了解权威资讯,同时也将信息更加直接地反馈给有关部门。政务微博成为微博平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成为加强政府部门与公众联结的一个新的渠道。

  可以说,微博是不可抗拒的互联网潮流的具体体现,也是现代社会人们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但要办好政务微博,并不能靠“无为而治”,也不是天生就会的,而应该成为现代政府部门的一门必修课。此前,有记者曾在微博上发起过名为“对你而言,微博是什么”的投票活动,有人表示,微博是晒生活、说心情,获取信息的渠道,是表达观点的平台,能够拓宽交友。对政府部门而言,更应弄清楚的是“政务微博是什么?官微究竟应是啥样的?”这门必修课中,涉及话语方式的转变。譬如,要改变微博的话语方式,避免通知式的、正襟危坐的方式,而是用更有个性、有温度、有情感、更平等的交流方式。更深层来看,还涉及观念的转变。例如,要善用微博去实现自己的政务目标,用更智慧的方式去开发和利用微博,而不是以原始的初级状态去使用微博。再如,要思考如何真正通过技术的优势,将更权威准确的信息更及时地传递给大家?如果只有卖萌、耍宝,而没有实质性的“干货”,没有权威的、公众需要的资讯可以发布,同样难以赢得读者。之前就有报道称,一些政务微博信息更新速度慢,沦为“僵尸”微博;还有一些雷语不断,惹得网友热议吐槽。换句话说,公众想得到什么,想清楚了吗?自己能提供什么,心里有底吗?能不能真正做到危机时刻、敏感问题上不回避?这些都是办好政务微博需要思考的。

  当然,微博上并不都是理性声音。例如,对于文化部官微,虽然有一些网友发评论点赞,还有一些发表了建设性意见,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在发泄不满情绪,甚至是借题发挥,将指责对象不断泛化。如果微博里没有逻辑,没有事实,就是主观判断,甚至就是口水,那么最终不免沦为某种形式的“垃圾桶”。当然,这也同样给开通政务微博的政府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进行更有智慧的引导,化吐槽为点赞、化情绪为理解、化质疑为信任,而这需要更高的沟通技巧、需要更高的与群众或网民打交道的艺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通过微博加强与公众的沟通,进而赢得公众的信任。

  部委开通微博值得鼓励和点赞,与其纠结于试水初期是否踩到雷区,不如将其视为未来更好地运营政务微博的一个历练。通过与公众的良性互动,搭建社会化参政、议政、问政的网络交流模式与平台,应是更多政务微博的努力方向。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