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互联网触发慈善新模式
蒋哲
//www.workercn.cn2015-09-21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昨天,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发布《2014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2014年我国境内接收国内外社会捐款捐物总额共计1042.26亿元,比上年小幅增长5.3%。网络和手机捐款呈现大幅度增长的趋势,三大在线捐赠平台和淘宝公益网店共募集善款4.28亿元,相比2013年增长42.6%。通过网络众筹成功的公益项目总计299个,众筹逐步成为在线募捐的重要途径。而民政部门接收的捐赠在逐渐减少,较上年下降了5.78个百分点,红十字会系统受捐仅占2.5%。

  中国经济进入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慈善募款数额却有稳健增长,特别是30岁以下年轻个人捐款的数额大幅增加,展现出我国民间慈善力量仍具有活力和热情。

  从“郭美美事件”开始,关于慈善相关的部门和机构的负面揣测和评价从未停息,公众的不信任,一度重创捐款数字。但随着互联网对公益事业的渗透,善款数额回温,可以看到,传统慈善事业中的某些漏洞并不是慈善事业的原罪,不信任可能会让一些人暂时停止捐赠,却不代表人们失去了捐款的善心和动力。

  相比于传统的把钱物交给“红会”等机构任凭支配,如今慈善信任的“小黑箱”已被打开。互联网上的用户可以选择特定项目捐助的方式,由专业机构来完成慈善行为。以腾讯公益为例,用户能在网站查到其慈善项目的细节、可以查到自己捐赠的资金流向,有公开举报平台,包括捐赠者在内的所有互联网用户都成为了慈善项目的监督者。互联网慈善的崛起,证明慈善事业的关键,仍在于构建更合理、更高效、更透明的慈善制度。

  原始的慈善模式是简单的捐款捐物。钱物固然是爱心最直接的体现,但在缺乏专业化监管的情况下,不仅容易产生“款物有没有到资助者手上”的疑虑,在很多时候,还会有所给非所需的尴尬,比如对于很多贫困山区的孩子,“营养午餐”比新书包更重要。另一方面,款物附带可交换属性,时而还会延伸出慈善异化的情形,如一些贫困大学生“卖身”求富人关注和资助,以及前不久广西的王杰开办“百色助学网”,用女童诱惑有钱人“捐款”,性侵多名山区女童。

  在“互联网+”的时代,慈善不能再是简单的捐款捐物,它还可以是涉及用户需求调查,社会资源调配,政策制度设计的一项系统工程。互联网慈善大步迈进,表面上看是由于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出来的劝募工具和捐赠模式具有方便便捷、互动性强、安全可靠等特点。深层原因在于,众筹的开放和“众创”的环境,让慈善告别了捐款捐物的旧套路。当下腾讯基金会、百胜餐饮一元公益等新形式,让慈善真正走向了一项探索出专业细分、宣传推广、有效监管乃至盈利模式的新兴事业。

  慈善事业和所有的公益事业一样,不能排斥新技术、商业化。对于资助者来说,告别简单化捐款捐物的旧模式,也应能不忘初心,让慈善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对于受助者来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更多有针对性的项目,才能给他们更多希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