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解放日报:“没脸回家”?别扯!
//www.workercn.cn2014-12-26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对中国人来说,回家是永恒的主旋律。然而,在年底降临之际,媒体却关注到了一种心态——“没脸回家”,这让不少漂一族近乡情怯。原因很简单直接,就是感觉自己混得不够好,跟家里人、乡亲们没法交代。然而,在一个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多元的时代,年轻人的成功观、家庭观,如果还是束缚在陈旧的“富贵”、“面子”等俗套里,恐怕难以面对的就不是家人,而是自己的未来。

  在“恐归族”眼里,什么是成功?无非就是房子、票子、车子,最多再加一个男(女)朋友。有了这四件套,基本就不至于感觉“没脸”了。而在这些标配中,除了配偶,大概全属于物质上的收获。市场经济下,以合法的劳动所得来衡量个人成就,这本身无可非议。以此为参照,也是一种激励个人向上的方式。不过,如果把成功标准狭隘化,偏离实现个人价值和抱负的本来方向,难免就会遭遇理想与现实的不匹配,特别是来自城乡、地域、阶层等许多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冲击,会不断拉大年轻人的内心落差,如果还要再加上光大门楣、光宗耀祖的心理负担,那就更是种不能承受之重。

  当心理暗示和压力已经形成,就会迫使“恐归族”不断自我对表,这时候,来自父母家人的“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话语,只能说是一种安慰,却无法解开其心结。要真正实现心态的调整,关键还是充分感受社会环境本身的宽容度有所改善。即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接受年轻人去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定义。要问一问“恐归族”的家人,特别是那些生活在小城市和农村的父母,能不能接受孩子有钱也不买房?能不能接受孩子那些“古怪”的念头,比如毕业了不工作,到处去旅游?甚至能不能接受孩子就这么一直“单”着,不结婚不生孩子?恐怕对于那些倾其所有,才培养出一个“进城”娃的家庭,这些问题有点“残酷”。然而,淳朴的父母们可能没有想过,自己呕尽心血培养的孩子,实际上就应该具有不同于自己的观念,这样才能在新的未来尽情放飞。如果还要用传统观念去束缚他,可能就是风筝后面拖的线,拉得越紧,他就越不想回来。

  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心态,“没脸回家”也代表着一批本该风华正茂的有为青年,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情绪中,也反映了他们在单一的成功参照系下感觉无力的焦虑。作为他们最重要的心灵寄托,家庭更应该承担起避风港和休养所的功能,用亲情和理解去抚慰孩子们的内心,让他们能够重新确认自我、重新出发。正如当年那首歌: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的行囊,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为我抚平创伤——这不就是家的意义吗?(施平)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