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光明日报:用诚信破解“不相信”
//www.workercn.cn2014-09-05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由于郭美美,红会声誉饱受损害。假如当初不是红会,而是别的什么公共机构与郭美美联系在一起,事情走向会如何?也许很多人仍会选择相信郭美美。很多人相信她,是因为她迎合了人们对公权力“不相信”的心态。

  凡事“不相信”,甚至“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推测公权力的行使运作,固然是认知偏离了现实,有待纠正。然而,这种心态何以并不少见?归根结底,人们的“不相信”源于有些部门和人员的“不诚信”。有的官员今朝高谈反腐,明天就成反腐对象;有的官员不敢公开大吃大喝,就设法躲进会所、培训中心。经历过这些事,公权力遭遇“不相信”也就不足为怪。

  从更大范围看,人们不相信的不只是公权力,“怀疑一切”似乎成了某种思维定式。虽然很多时候,不相信的并不合事实,也不合逻辑,但是,这挡不住一事当前,人们有时宁肯相信虚假丑恶,也不相信真实美好。一件坏事的影响用十件好事都难以消弭,当工商业者制假售假、科研人员学术不端现象时有发生,那些恪守诚信的执着变得微弱而悲壮。

  当前,我们的市场经济还不成熟完善,简政放权、公共服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社会上的“不诚信”行为多了,“不相信”的心态自然随之弥漫,我们每个人都会沦为其直接或潜在的受害者。“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离不开诚信。像渴望美丽的自然环境一样,人们也渴望诚信的社会环境。破解“不相信”难题,让诚信深入人心,一方面要建设好政务诚信,另一方面要建设好社会征信系统。

  政务诚信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中,有示范效应,能引领带动社会诚信。也正因此,我们才常说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强调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建设政务诚信,最重要的是做好信息公开,提高决策和施政透明度,提升政府公信力。置身自媒体时代,舆论的监督和质疑是党政机关和公务人员开展工作的新常态,及时有效地回应社会关切,体现的是现代治理能力,收获的是公信力这一重要治理资源。

  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水平,需要制度建设作保障。日前,中央文明委发出《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提出力争在2017年形成覆盖全国的信用信息网络。运用法治思维,把诚信建设纳入制度轨道,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就有了坚实的依托,这样才会激励人们“遵守诺言就像保卫你的荣誉一样”。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