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需要追赶的时髦都会掉队
叶倾城
//www.workercn.cn2016-05-16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张爱玲写的《太太万岁》是关于一个普通人的太太。上海的弄堂里,一幢房子里就可以有好几个陈思珍,“穿上 ‘雨衣肩胛’的春大衣,手挽玻璃皮包,粉白脂红地笑着。”这扮相不是不俗气的,但俗得正正好,吻合“普通人的太太”的身份、形象与年纪。与几十年后,人手一个COACH包是一个意思:时髦、体面、小贵——又没贵到让人疑心“女人变坏就有钱”的程度。

  只是,玻璃如何做皮包?又不是童话故事里的水晶鞋。

  稍微一查,赫,竟然还有玻璃背带。唐鲁孙写过《想起了老君庙》,老君庙油田(现属玉门油田)位于甘肃嘉峪关之外,辽阔无涯,沙漠戈壁,因油田才有了人烟。“矿区的员工,尽管生活安定,可是那种枯寂无聊,孤陋寡闻的环境,住久了谁也受不了的。抗战刚一胜利,矿上从上海来了一位新从海外学成归国的李工程师,他是携眷而来,太太是玻璃皮包玻璃丝袜,先生是玻璃背带玻璃表带,竟然闹得全矿区都轰动了。当时大家总想着玻璃那么脆,怎么能做皮鞋背带。所以孩子们经过这个玻璃家庭的门口,总要往里张望张望,就是大人经过时也少不得要多瞄两眼想瞧瞧这一对摩登夫妇。”

  前文说当地孤陋寡闻,后文没另行解释“玻璃皮包”为何物,可见当时的读者尽人皆知,在外头的花花世界极其普遍。说是“抗战刚一胜利”,从兵荒马乱到恢复生产总需要个缓冲期,就是1945、1946年的样子。张爱玲的《太太万岁题记》写于1947年,时间对得上。

  我想起有一年我买过一大套四开本的老上海海报画册,里面有一张照片的说明是:“着玻璃皮鞋的旗袍美女”。我一直以为玻璃皮鞋指漆皮鞋,玻璃一样亮闪闪。现在想来只怕跟玻璃皮包有点儿关系。找出画册翻了半晌,上网找原图未果,却找到一张陈列“玻璃皮鞋”的老橱窗照片,高跟鞋旁边有标牌,模模糊糊写着英文字。仔细辨了半天:plastic shoes.塑料鞋。玻璃皮包当然也就是塑料包了。

  我还记得的确良(涤纶)的风靡一时,它的鲜艳、轻盈、耐洗不褪色显得多么高档,因此,我能体会塑料作为一种新工艺,又是怎样的风头无两。1945年,光美国的塑料年产量超过40万吨,应该有不少是出口到中国的吧。其中,人造革是一种外观手感均近似皮革、且可以代替皮革使用的塑料制品,玻璃皮包应该用的就是这玩意儿,到了现在,则被称为PV皮包。

  现在PV包是年轻小姑娘背着玩儿的,上不了档次。而一位上海网友回忆他的童年时,写道:“到了1947年底,有一个单身女人来了两次……这是一个非常时尚的女人,卷发、擦着唇膏,一股香水味。胳膊上挽着一个当年时兴的‘玻璃皮包’,皮包散发着玫瑰红色的玻璃光泽,据说这种皮包比真皮贵多了……”那时,把这些人造的东西叫“玻璃”,都是进口的。确实是“非常时尚”。

  不仅上海小姐如此,外地姑娘亦然。1947年8月《正义报》上登了一则真实案例:旅馆待役合盗难妇。一位二十余岁的乔氏女,自丹东逃难到沈阳,投亲未遇,住旅馆时被茶房“窥见乔女玻璃皮包内藏有现款十数万元,及贵重首饰多件”。几个仆役合谋,把她的财物一卷而空。

  太不当心了,全部家当居然就放在皮包里。只因为年轻吧,又是富庶人家的女孩子,没出过远门,涉世不深,从不知道外头的虎豹豺狼。国难往往也意味着家变,因此没有一位年长絮叨的长辈教她在内衣里缝口袋——二十年前我第一次出远门时还这么做过。“(刑警)队于此案破获后,觅寻失主不见。大概乔女于发现被窃后,即离开旅馆,而今行方已然不明云。”身无分文、举目无亲的她,能在人海茫茫里度一切苦厄吗?

  会席卷而来的事物往往攸忽而逝,像曾让所有人如临大敌的SARS,转眼就不知道哪里去了。柏杨在写于1963年的《西窗随笔》里提到:“谈起来高级低级,使人想起来玻璃皮包,玻璃皮包真是妙不可言,用不着抹油都光亮如镜。记得十年之前,塑胶产品刚刚问世,价格贵得要命,有钱的太太小姐提上一个,走起路来飘飘欲仙,好像身价都比别人高一块钱。一个流行的太太小姐如果没有玻璃皮包,简直跟没有裤子一样,有点无脸见人的趋势,认为用真皮皮包的不是土豹子,就一定是破落户。可是一年不到,塑胶产品大批出笼,用的人头不对啦,高级低级,遂倒转了过来。有一天,巷口那个白胖太太,一瞧柏杨夫人也拿了一个玻璃皮包,在菜市场上用小脚拧来拧去买萝卜,气得脸色铁青,当场就把她自己的玻璃皮包摔到水沟里,一面发表意见曰:”真是年头大变,连不三不四的老太婆都用起玻璃皮包啦。‘ 老妻气得直翻白眼。呜呼,这不是玻璃皮包低级,而是人低级,把玻璃皮包也带低级矣。“

  听过类似的调调,说是内地人太爱买买买,生生把某些名牌买得失了身份,连累人家成了街包、街机。只能微微一笑。不是柏太太带低了玻璃皮包,是所有需要追赶的时髦都会掉队。雨打风吹春去也,彩云易散玻璃碎,连渣子都被扫走得干干净净。

  玻璃皮包,红了一年不到。有时候,人还红不到一年呢。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