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成新平:消逝的校园钟声
//www.workercn.cn2014-12-25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对一个小山村来说,学校就是一座精神圣殿。有学校在,村庄就有活力,未来就有希望。

  当年,湖南衡东县霞流镇白村小学,就矗立于白衣港最显眼的一座山头上。学校坐北朝南,背风向阳,前面是延绵不绝的群山和一望无际的稻田,后面是奔腾不息的湘江。这所学校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红砖青瓦,上下两层,有六间大教室,中间还夹杂着几间教师用房。阶基右侧,悬挂着一截两尺长被当作铁钟敲的铁轨。

  每天清晨,那阵阵急促而有节奏的钟声,催促着孩子们跳跃着直奔校园。学校门前有个大操场,用红砖砌着围墙,围墙边有一条大铁门,形成一个错落有致的大院落。特别是那悠扬清亮的钟声,为寂静的山村增添了不少韵味。

  白村小学办有5个班,高峰期有师生200余人。从这里连续走出了几十名大学生、研究生,有人说这所学校风水好,一些农民总想来这里沾点“灵气”,有的还选择在学校周边建房、种菜、开商店……

  但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白村小学跟很多农村小学一样,慢慢地衰落了。几次路过白村小学,院落空无一人,头顶上的青瓦因无人检修,露出几处破口;教室的门窗锈迹斑斑,黑板上蒙上了一层灰尘与蜘蛛网,课桌椅子乱七八糟地垒在一个角落。校园里悠扬的钟声早已消失,围墙已经坍塌了一大截,操场上横七竖八长出了半人高的蒿草,一副破败、萧条的景象。

  一方面,农村住房越建越漂亮,而留在农村上学的小孩越来越少;另一方面,随父母进城务工经商到城里上学的农村小孩越来越多。“白鸽子”尽往“亮”处飞,造成“农村学校留不住,城里学校装不下”,迫于无奈只好中途辍学。

  后来,教育部门认为教育成本太高,与“市场经济”不合拍,学校只有该撤的撤、该并的并了。村里的几位老师与几十位学生合并到了附近的宋桥小学,现在要到四五公里路远的小城镇上学。

  夏天还好一些,到了冬天,每天天不亮,家长就得喊孩子们起床吃饭,送他们上学。到了下午,还得去接。这样风雨无阻,每天来回要花上三个多小时。想当年,乡亲们勒紧裤带筹钱,辛辛苦苦出力,奋斗两年,建成了一所高标准小学。前两年,学校说撤就撤了,村民没有发言权。

  伴随着学校钟声的消失,有人又在散布新的“读书无用论”,说就算考上大学以后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这些观念对人们的影响很大,加上孩子上学又不方便,有的家庭干脆不让小孩上学了,导致白衣港产生了新一代的“文盲”或“半文盲”。

  每次回到白衣港,我都会想起当年在学校里响起的钟声和读书声。现在的村庄,有些过于安静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