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王朝明:聆听乡村最柔软的心跳
//www.workercn.cn2014-05-26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卸下犁耙的老牛慢慢反刍,家里的“顶梁柱”背负简陋行囊走向远方的城市,身后是人烟渐稀的村庄和村头树下伫望的老人与孩童。这是令许多“新市民”频频回望不禁泪落的“梦里老家”。

    “我知道他们(爸爸妈妈)要走,可是我没有办法让他们留下来。”为了更好的生计,因收割稻谷才难得回村一趟的父母又要远行,小女孩莹莹泪光中的低语触颤人心。电视镜头呈现这现实生活中的动情一幕,让多少人为之唏嘘。

    生活的大河奔涌向前,这样的情形,早先或曾被忽略于农村加快城市化的宏阔背景下,如今却勾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心灵共鸣和认知共识。

    乡村不应只是承载着城市青涩的回忆和诗人唯美的离愁。一定意义上说,城市是乡村“乳母”奶大的“孩子”。当“孩子”长大了壮实了,感恩和反哺当在情理之中。这反哺,既应给予物质的回馈、经济的支持,让农村“身板”壮起来、“腰包”鼓起来;也应包涵生态的补偿、文脉的赓续,让人们重望青山,又见碧水,穿越漠漠流光依然锁住浓浓的乡愁;更期待情感的慰藉、心灵的疗伤,让留守老人和妇孺不复黯然于太久太长的离别与眼巴巴的守望。

    诚然,没有哪一个阳春不是从冬天启程,也少有哪一种收获可以回避耕耘与汗水。虽知如此,伴随着乡土中国沉实前行的脚步,数以千万农村家庭所不得不经历的天伦之缺和亲情之疏,广袤田野上一座座村落的“空心”之忧,还是每每叩颤心弦。

    乡村和农人有着一样的秉性,他们总是以千百年不变的坚韧、隐忍和宽厚,来默默承迎一路飞奔的时代所赋予的一切。即便其中有着太多的不能承受之重,譬如假期结束“小候鸟”返乡时的落寞眼神、“牛郎织女”漫漫长夜里的隔空相望、白发爹娘千里之外的深长牵挂,譬如生活的重压、打拼的艰辛、路上的风雨、离别的酸楚、留守的孤寂以及等待重逢的煎熬。他们有着太多的理由可以怨艾和哀愁,但他们更多的是选择了坚强和承受。

    然而这不是时代与社会对此漠视的借口。设若奋进的路上必须要亏欠一些什么,那么最不应亏欠的,当是老人与孩子的心;设若城市化的途中必须要抛弃一些什么,那么最不能抛弃的,当是对乡土农村的良知、责任和担当。

    要知道,并非所有的亏欠都能“等将来”得以弥补,正如并非所有的歉疚都可以因“过程中”而得以释然。对乡村,如果爱,那么就像留住山水与乡愁一样留住她的生机和活力、传承和记忆,而不是任其在“空心”中失落凋零。对留守或离开乡村的农人,如果爱,那么请掬出最平等的真诚和善意,去尊重、理解并帮助他们实现融入新生活的渴望,来回应他们朴素而高贵的权利索求、情感需求、心灵诉求和精神追求。

    乘着希望出发,风雨总在路上。聆听、抚触并呵护乡村最柔软的心跳,梦想的脉搏将更加铿锵,前行的脚步将更有力量。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