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韩 梁:俄罗斯“博物馆文化”的启示
//www.workercn.cn2013-10-18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欧洲大陆的博物馆,兴起于文艺复兴时期,是人类探寻世界、自我学习的结果,是博物洽闻、通达古今的工具。对俄罗斯人来说,它更是追寻灵感、烛照历史的精神栖息地。

    在首都莫斯科,不论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或是特列季亚科夫画廊,每逢周末节假日,总是人流如织。教师带学生欣赏名作,讲者绘声绘色,听者出神入迷;父母抱年幼的孩子看画,轻声指点,耐心解说;中年夫妇戴着语音讲解器漫步展厅,低声品评;拄着拐杖的老者在画前驻足凝神,托腮回味。

    谢洛夫名画《少女和桃子》前,一名外国游客身体前倾,微越红线,早有正襟危坐的管理员大妈提醒保持距离。若有人在展厅接打手机,管理人员则会示意降低声调,勿扰他人。

    俄罗斯人把逛博物馆视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博物馆,务必衣着齐整,轻声低语,鲜有呼朋引伴,嘈杂喧哗,更没有人大吃零食或躺倒小憩。放眼望去,博物馆内人潮涌动却安静有序,观者沉浸在艺术世界里,各选所爱,各得其所。

    网络与多媒体时代,单一展示形式已经无法满足观者需求。一些馆藏丰富,资金雄厚的大型博物馆,开始尝试营造开放空间,增加互动体验,开设数字博物馆,推动虚拟游览,以便吸引年轻人。

    的确,对博物馆管理者而言,如何提升服务、发掘潜力,重塑价值,值得深思。对观者而言,是走马观花,拍照留念,像逛庙会一样逛博物馆,还是做足功课,细嚼慢咽,像搞研究一样看博物馆,不同选择,对应不同收获。

    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新任馆长马丽娜·洛沙克说,俄罗斯博物馆行业应该不断革新,把自身打造为自由开放、民众中意的舒适场所。这一变革呼唤创造力与想象力,展现了艺术领域的现代化视野。

    在俄罗斯,博物馆还承担着一部分教育功能,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学校和教育者注重艺术对人格的塑造,以博物馆为载体开展美育教育,不少博物馆免费向中小学生和教师开放。同时,学生课业负担相对轻松,有精力开启艺术发现之旅。

    对比国内,升学考试压力下,美育教育本已遭到边缘化,而以培养兴趣爱好为初衷的素质教育日渐异化为艺术特长培训,与考试加分对接。这样的大前提下,又有多少教师和学生有闲情漫步博物馆,感受艺术之美?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精神栖息地,俄罗斯的它山之石,或可攻玉。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