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杨绛留给文坛的是壮骨冲剂而非心灵鸡汤
陈庆贵
//www.workercn.cn2016-06-01来源: 红网
分享到:更多

  杨绛离世,在公共空间引发罕有躁动,我码此小文时,就百度出8130000个相关结果。尤其是多个微信朋友圈掀起转发狂潮,有文化的没文化的熟悉的不熟悉的悉数狂转。杨绛作为现代文化名人,得此“礼遇”水到渠成理所当然。

  然而,我从铺天盖地的追怀文章中,看到的却是《记住杨绛先生的“不争哲学”》《人世间最理想的婚姻应该是什么样》《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这个时代最惦记的隐士》《杨绛先生送给年轻人的9句话》《女孩儿,你为什么要读杨绛》《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之类花里胡哨的标题,人们对杨绛的兴趣似乎集中在百岁长寿、美满婚姻和人生感悟上,而不在其人格操守和专业成就。人们跟风转发,大抵是意图从她身上得到长寿秘诀、婚姻宝典和励志经验。换言之,将老人当“心灵鸡汤”炒作消费。

  更有甚者,随着杨先生离世,一段署名为杨绛的《一百岁感言》“鸡汤”手写文在网上疯转,文字写道:“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搞笑的是,这些被煞有介事疯转的东西并非出自杨先生之口手,而是早被证明属无聊好事者胡拼乱凑的鸡零狗碎。

  公允而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杨绛地位名气既非最高也不算显赫,其所受社会关注程度,庶几僭越了其专业地位。然而,人们敬仰热捧她并非空穴来风。因为起码,从杨先生身上可以汲取到当今文坛普遍稀缺的“壮骨冲剂”,而不是“心灵鸡汤”。

  作为差不多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位五四运动的见证者,杨绛百年人生财富远比网上贩卖的“心灵鸡汤”丰富厚重。扬先生曾说,支撑她驱散恐惧,走过艰难困顿的,是对文化的信仰。她曾说,在艰难忧患中“有信念”就能克服艰难困苦。当下文坛难产大师无有经典乃不争事实,信仰缺失底线失守难道不是致命伤吗?

  杨绛多部著作成为“超级畅销书”,然而,没有一本像当下不少著者那样靠炒作获得。她的《我们仨》等晚年作品让人触及一种久违的“新鲜的经典”,她的创作态度明白地回答了当下文学能否产生经典和如何产生经典的天问。杨先生从来谢绝一切采访,也从未在任何会议上露面,她蜗居书斋,杜门避嚣,专心治学,仿佛过着出世般的清教徒生活。她留给文坛的昭示是,唯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静,不为社会同化,不为名利所累,不为世俗裹挟,才能生产出“新鲜的经典”。

  杨绛从来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这一点终身未改。读书,思考,写作,是她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也是她一辈子从一而终善始善终做的一件事。她在百岁之际写下的散文集里说,自己一辈子“这也忍、那也忍”,无非是为了保持“内心的自由,内心的平静”。拒绝裹挟,初心不改,这本是文化人成就术业的基本品格。看看当下,到底还有多少文人合格呢?

  把杨绛当“心灵鸡汤”消费,也有违先生意愿。杨先生生前曾说,去世后不想成为新闻,不想被打扰。不少出版社呼吁,请大家停止转发传播那些假借杨绛先生之口的“鸡汤”文图,不少网上传播的“杨绛语录”并非出自杨绛之口,杨先生去世是一件不可以消费的事情。

  近年来,每每有文化名人离世,差不多都能不同程度地碰撞起公众的追怀情绪。与其说,这等于是在证明国人尊尚文化的精神风气犹存;毋宁说,面对文化名人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我们其实是在反思检讨。有人断言,杨绛走了,文坛将再无女先生。我看未必,那要看文人争气不争气。因为,远离请君入瓮夹藏麻醉精神毒副作用的“心灵鸡汤”,服用杨先生留下的“壮骨冲剂”补气益肾强筋壮骨滋阴壮阳,文坛便有望再出现下一个女先生。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