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自助图书馆需要走出流俗
然玉
//www.workercn.cn2016-04-07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日前,在广州天河路附近上班的市民突然发现,路边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不见了。有知情者透露,由天河区某政府部门出资购买服务的13台自助图书馆,因3年合同期满未再续约将全部撤掉。(4月6日《新快报》)

  曾经热议一时的“自助图书馆”,在经历过一段门前冷落读者稀的惨淡光景后,终于无奈打烊收摊了。这一切说来遗憾,却似乎也在意料之中。书籍借阅量偏低、设备使用体验不佳,这种种尴尬现实表明,自助图书馆的命运,并不若当初想象的那般美好。无论是传统图书馆抑或自助图书馆,或许都无法挣脱社会整体阅读率低迷的事实。

  自助图书馆落寞退场,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大环境。在自助图书馆落成初期,一度出现了千人争相办理读者证、图书借阅量一路走高的“盛况”,只可惜好景不长。前后落差之大,很难说自助图书馆本身就没有责任。比如说,其图书数量有限、更新滞后、借阅不便等等问题,就一直是显而易见的硬伤。

  “自助图书馆”的式微,在某种意义上说可谓早已注定。按照广州有关职能部门的定位,自助图书馆主要是为市民提供阅读便利,丰富城市文化生活。这一目标设定宏大而笼统,并不足以对日常运作形成具象化的引导。广州这13台自助图书馆属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由专门公司负责设备安装、运营维护。但实践表明,这种“只出钱不管事”的甩手模式,也许并不适合自助图书馆的发展。作为自助图书馆的终端运营商,没有得到有效激励,缺乏“做好事情”的动力。

  缺乏统一的风格界定,缺乏稳定的选书标准,又缺乏精致的情景设计,“走一步算一步”的自助图书馆,总归要陷入无序无为、无人问津的窘境。须知,并不是说身边有了一个借阅机器市民就会爱上读书,更重要的还是,要能提供真正匹配需求的、有吸引力的书籍。如果自助图书馆多只是作为一个机械的借阅设备而存在,而未能标识出属于自己的人文标签和文化符号,因为流俗,所以泯然于世,令人扼腕叹息。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