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拆了还能保护什么记忆
//www.workercn.cn2016-03-01来源: 人民网
分享到:更多

  拆还是不拆?这道“哈姆雷特”式的选择题,摆到了上海市虹口区的面前。近日,在该区实施旧改计划过程中,一座原日军慰安所旧址“海乃家”建筑的拆留问题,引发社会关注。“不管拆与不拆,都会做好有关记忆的保护工作”。官方的回应,可谓及时审慎。“海乃家”的命运到底拆还是不拆?日后自会见分晓。但这件事却带给我们更多思考,当古旧砖瓦在一片喧嚣中被移除,历史与人文记忆,又还有多少能被保存?

  将建筑信息化,搬到互联网上,固然是有益手段;与文化专业保护机构商讨加强合作,也的确不可或缺。然而,正如哲人所言,“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假如遗址被移平,建筑被拆除,人们内心的遗憾且不说,就连所谓的历史记忆,恐怕都会因缺少承载主体,而成为一片浮萍。更值得我们反思的,是不少地方存在的大拆大建现象。君可见,许多老旧的街道、建筑、城区都不见了,千村千城一面,山寨遍地开花,毫无历史文化特色可言。

  正是由于一座座老楼、一间间小房里刻录了历史魅影和风云际会,城市的文化土层,才有厚度;城市的历史记忆,才有温度。一定意义上,每一幢带着时代烙印的建筑,都是城市的一部年鉴。建筑承载的历史记忆,恰恰是沟通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的纽带。在这个意义上,如何在城镇化车轮前行的道路上,留住历史文脉,从来都不是可有可无的一道时代命题。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