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毛建国:大运河保护更大挑战在申遗后
//www.workercn.cn2014-06-24来源: 广州日报
分享到:更多

  6月22日下午,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报的大运河项目通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6月23日《扬州日报》)

  大运河申遗成功,是众望所归。在流经的2000多年岁月里,沿线城市虽然一直感恩着运河,但不可否认的是,大运河沿线的文化遗存也遭到了一定的破坏。特别是随着从运河时代向江海时代、空港时代的演变,随着大运河的重要性下降,大运河沿线文化的破坏着实让人痛心。大运河申遗已经整整八年了。这八年来,得益于大运河申遗,大运河沿线文物的抢救,以及大运河地位的上升,大运河文明的彰显,都到了一个新高度。这正是大运河申遗的意义所在,也是大运河申遗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

  就保护而言,申遗成功是一个逗号,而不是句号。换言之,申遗成功应该是大运河保护的一个新起点。

  早在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我国14处1994年前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项目》,组织进行了监测。这14处遗产,多数都在保护与利用方面存在某些问题。敦煌莫高窟壁画的脱落、泰山周围环境的不和谐、孔府及孔庙和孔林的被淹事件等,都曾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武陵源、九寨沟等自然遗产项目,也因游客过多面临被破坏的危险。随后,秦兵马俑及秦始皇陵,更是一度面临摘牌之虞。这一切都在提醒我们,文化保育丝毫不比申遗轻松。

  而且,大运河申遗有其特殊性。过去的世界遗产,都是只有一个点,比如黄山只涉及安徽,而大运河,涉及八省35个城市。在申遗中,大家由于共同的利益走到了一起,而现在申遗成功后,功劳是大家的,荣誉是大家的,利用是大家的,如何更好地平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在这其中,任何一家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在行动上出现了问题,受损的都是整条大运河。在申遗中,国家层面明确了扬州为牵头城市,相关城市成立了相关组织。申遗成功后很可能出现各自为政,这是不能不考虑的现实问题。

  申遗成功意味着责任更大,大运河保护更大的挑战在申遗后。针对大运河的特点,如何更好地推进“合作性保护”,是否应该成立更高层次的保护机构,以便协调沿线城市更好保护,这都是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