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蔡辉:“信仰食物”算什么信仰
//www.workercn.cn2014-04-29来源: 北京晨报
分享到:更多

  在公共文化层面,为什么除了吃喝玩乐之外,更深入、更严肃的话题始终无法展开?这其中既有创作者的责任,更有管理者的责任。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正在热播,原声大碟也正式对外发布,令人惊愕的是,其封面竟将“民以食为天”英译为“我们信仰食物”(In Food We Trust),它戏仿自“我们信仰上帝”(In God We Trust)。

  “我们信仰上帝”始于南北战争,1956年7月30日成为美国格言,虽有争议,但在“美利坚民族”形成中,产生过巨大作用,无论虚伪与否,它都超越了物质享乐层面,是一种精神建构。

  至于“民以食为天”,出自《汉书》,原文为“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其重点在强调管理者应承担起民生责任,展现了儒家的民本理想,这和“我们信仰食物”,实在相去万里。

  信仰,是人类高级的精神生活,它以超越功利主义、肉体愉悦为前提,否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类从何谈起?翻开历史,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对信仰的尊重,因为在它的基础上,美德才能生根开花,甚至超越种族、文化、传统与立场的区隔。

  抗战时期,即使是残忍的日寇,对战死沙场的张自忠将军都深感敬佩。在沦陷的南京城,纳粹头子拉贝挺身而出,不惜得罪“盟友”,保护了25万难民,抗战胜利后,得知拉贝处境艰难,正忍受战后贫困的南京市民捐款21.5万元,在得知当时德国有钱也买不到食物时,便每月为拉贝寄送一袋食物。从功利角度看,帮助一个不再有利用价值的人,岂不是太傻了?

  然而,我们是人,我们不仅要活着,还要活得像一个人,在我们内心深处,总会有一种强烈的召唤,它使我们免于堕落,免于沉溺,免于在享乐主义与虚无主义的困扰中丧失自我。

  从古至今,从没有一个民族会选择“信仰食物”,更没有一个民族会将信仰贬低到物质层面。没有人反对美食,也没有人反对精致生活,但必须警惕,任由消费主义凌驾于一切,甚至把穷奢极欲也当成信仰,则一个民族的创造力、向上动力将被扼杀,我们又将落入历史的周期律中。

  值得更深入反省的是,在公共文化层面,为什么除了吃喝玩乐之外,更深入、更严肃的话题始终无法展开?这其中既有创作者的责任,更有管理者的责任。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