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文明解决纷争不意味着逆来顺受
施 经
//www.workercn.cn2017-03-28来源: 南方日报
分享到:更多

  3月27日是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校园欺凌”也成了这一特殊日子里人们格外关注的话题。《反校园欺凌手册》和《反校园欺凌手册学生读本》主编佟丽华近日表示:所谓校园欺凌,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原始的处理人际关系或者处理矛盾纷争的方式,而反对、防止欺凌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联系实际,这种说法相当有吸引力。校园欺凌多发端于微不足道的口角或摩擦,有些甚至仅仅是因为看不惯对方着装打扮等。世界是多元的,人类生存于世,注定要同与自己截然有别的其他人打交道,只有懂得尊重他人,才能促进自我健康发展。校园欺凌同解决纷争方式不当显然存在关系。无论是肉体上的拳脚相加,还是语言上的讽刺羞辱,都是欺凌者自我膨胀、不懂得尊重他人的结果。通过教育来理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然能有效防止校园欺凌的扩散与再发生。

  不过,我们也必须意识到,解决校园欺凌远不如纸上谈兵那么简单。对欺凌不加甄别地鼓吹“文明解决”“理性对待”,相当容易诱发悲剧的发生。当同学之间一般性的肢体冲突上升为有组织、有计划的校园欺凌时,被欺凌者常常面临道理无处可讲、痛苦无处可诉的情形,特别是那些连教师也不自觉参与其中的欺凌事件更是如此。日本作家乙一在小说《濒死之绿》中描述了一个学生被欺凌的故事:某中学来了一名年轻有为的教师,他逐渐发现自己被学生排挤,为了重新受学生欢迎,他开始有计划地折磨一位学生,班上发生的一切不如意事都推到这个学生身上,最终这名无辜的孩子成了一切仇恨、抱怨的众矢之的。忍无可忍的学生最终潜入老师家,试图杀掉自己曾经崇拜的师长。当然,小说结尾这场谋杀并未如愿以偿。笔者举这部小说为例仅仅是要说明,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大多状告无门,因为本能伸出援手的人许多时候恰恰是悲剧的制造者。学校和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两个世界,为了不让父母过分担心,受欺凌的学生更容易刻意渲染自己在学校受欢迎的情况,这不是因为他们无能,而是因为他们善良。正因其善良,内心深处渴望与欺辱自己的人和平相处,他们才容易成为暴力袭击对象。综观一系列校园欺凌案例,不难发现,在欺凌者肆无忌惮、毫无协商可能的前提下继续鼓励孩子用文明、理性的方式去交流、疏解矛盾,无异于与虎谋皮。这是一种虚伪的道德观,文明解决纷争并不意味着对暴力逆来顺受。

  不少案例也表明,即便是教师、班级同学共同参与的极恶劣的校园欺凌事件,欺凌者也害怕警方介入。从心理学角度讲,欺凌者已对霸凌成瘾,他们很难从扭曲的精神状态中挣脱出来,让警方及时介入、让专业心理医师对事件双方进行心理治疗才是最正确的选择。然而现阶段的问题是,由于法律对校园欺凌并无清晰界定,认定“何为校园欺凌”仍是一大难题,特别是一旦涉及责任归属问题,校园出于对学校声誉、欺凌者未来等方面的考虑,常拒绝承认发生欺凌。可纸包不住火,到了校方不得不承认的时候,悲剧已无可挽回地发生了。

  要消除校园欺凌,加强思想教育、督促学生以文明方式解决纷争无疑是重要的。不过在相关法律尚不健全,包庇欺凌现象仍较普遍存在,对校园欺凌的隐蔽性、危险性认识仍然不足的当下,片面强调文明、理性,忽视对学生据理抗争的鼓励和教育,反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