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舌尖上的校园食堂不能没有“神菜”
桂全宝
//www.workercn.cn2016-03-10来源: 红网
分享到:更多

  又是一年开学季,西伯利亚的寒潮渐渐远去。太平洋暖湿季风让神州大地万物复苏,寂静了近两月的象牙塔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刚刚过完春节,学子的味蕾早已被“妈妈菜的味道”浸润,学校食堂里日复一日重复单调的碳水化合物,已难以提起五湖四海学子的“食欲”,体内的氨基酸和麦芽糖已不能支撑学子繁重的学习和超强的锻炼。

  老蔡,安庆人,已在师范大学菱湖校区食堂工作了十年。40多岁的他深知“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的道理,对于学子食欲的下降,老蔡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学生和食堂的斗争,在象牙塔内从来未曾停歇;学生对食堂的吐槽也并没有因为离校而终止;相反,学生毕业后无论走到天南海北,聚会时一定会回忆起食堂里饭菜的味道。

  家乡的菜系,永远是学子们远游的牵挂:“妈妈菜的味道”永远是学子们思乡的“记忆”。从事厨师行业已有20年了,老蔡知道无论是家乡菜还是妈妈菜,他都难以超越,难以“调和众口”。熟悉徽菜、浙菜、粤菜和沪菜的他,决定用自己的双手,换回青春学子的味蕾。

  创新的灵光在老蔡的大脑里一闪,信心顷刻充满了老蔡的全身。老蔡决定也用创新来试一试手艺。

  凌晨五点,天还没亮。老蔡来到菱湖校区附近最大的果蔬市场。这里有新鲜的水果,也有凌晨从大棚里采摘的蔬菜,当然也有刚刚屠宰的家禽和牛羊猪肉。老蔡买了一筐秭归脐橙和十只肉鸡。把食材放在三轮车上用油纸布裹好后,在淡淡的雾气中蹬着三轮车向校区驶去。

  洗刷、切片、剁块是必不可少的工序。完成准备工作时针已指向了上午11点,离下课铃敲响已经不远了。老蔡知道学子的肚子又在咕咕叫了。戴上白色高帽,穿上沾满油渍的长袍,老蔡挽起袖子,准备炒菜了。

  煤气灶打开,蓝色的火焰呼呼上窜,一米口径的大锅很快冒出热烟,水气干了,锅烧红过了七到十秒,老蔡感觉火候到了,倒进调和油,撒进葱姜蒜椒,之后把鸡片倒进锅里再加上镇江老抽、山西料酒、“十三香”和适量温水,反复搅拌均匀,盖上锅盖焖煮,十分钟后老蔡揭开锅盖,把切好的橙片放进锅里加进适量碘盐搅拌,不一会锅里就冒出浓烈的烟雾,散发出甘甜清香的味道。五分钟后,一锅香中带甜、清爽滑嫩的“橙子鸡片”就起锅了。

  餐厅电子屏幕上显示了今天午餐的菜单,老蔡的“橙子鸡片”位居首位。这让老蔡感到高兴,其中既有同事们对他厨艺的信任,也有对同学们口味和食欲的期待。

  开饭了,“橙子鸡片”让同学们格外兴奋。窗口很快排起了长队,一勺勺“橙子鸡片”盛到学生碗里时,老蔡脸上堆满了笑容。

  随后几天,旗开得胜的老蔡又琢磨着开发新菜。菠萝咕咾肉、玉米粒炒葡萄、葡萄西红柿、苹果肉片等菜品纷纷登上了餐厅大屏、盛进了五花八门的饭碗,钻进了男孩女孩早已干瘪的胃肠。

  盛菜时,老蔡不时斜眼瞅瞅这些生龙活虎的学生:有的竖起拇指点赞,有的拿起手机拍照发微博微信,男男女女脸上都洋溢着春节时餐桌上的笑靥。老蔡觉得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没有白费。

  创新菜品一炮走红,老蔡心里甭提多高兴了。老蔡常想,中华饮食文化不都是从创新发展而来的吗?“鱼香肉丝”是四川主妇用烹鱼调料炝炒肉丝演变而来的:“热干面”是食贩李包担心面条发馊晾晒时意外打翻芝麻酱发展而来的。还有其他很多菜品都是在创新中摸索,在偶然中提炼出来的。新的菜品食材搭配雷人,名字千奇百怪,被网友冠以“神菜”之名,但老蔡觉得“只要色香味俱全、营养搭配好,多点神菜又有何妨?”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