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高考要“防”住的是底线公平失守
毕舸
//www.workercn.cn2016-03-10来源: 红网
分享到:更多

  2016年高考倒计时不足百天。昨天,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今年,教育部对防高考替考把关再升级。《通知》中明确要求,各地要综合治理考试环境,继续开展净化涉考网络环境、打击销售作弊器材、净化考点周边环境、打击替考作弊等专项行动。更特别提出,各地要结合实际,在考生现场报名确认时,采用二代身份证,并现场采集照片和指纹或指静脉等生物特征、及时进行信息比对等措施严防替考。(3月9日《北京晨报》)

  无论高考近年来如何扩招,对于许多人而言,尤其是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乡村的孩子及家长,高考仍然具有“改变命运”的现实价值,对于高考给自身带来的点滴变革,以及所产生的影响,他们尤为关注。

  高考防作弊的意义因此被放大。在这些年来关于高考改革的争论当中,有一句话发人深省:当下的高考模式或许存在诸多弊病,但它仍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所有人站在同一(分数)起跑线上竞争,穷人家庭的孩子凭借努力,是可以获得这一上升通道的。由此而延伸出来的,就是社会各界对于高考防作弊的高度重视,并为此不断进行完善。教育部今年实施的“高考报名将现场采集照片指纹或指静脉”新举措,虽然对于指静脉究竟为何物,我们普通民众并不了解,但相信这也是进一步强化防作弊技术层级的监管探索。

  但是,高考最终要“防”住的是底线公平不会被人为破坏而失守。比如,近期被媒体曝光的真假王娜娜事件,就再次暴露出以往高考录取存在着某些制度后门,因为可能的利益寻租、权力舞弊,向不应该进入的人敞开,却隔绝了努力拼搏获得入场证的寒门学子,这就是不可容忍的底线之失。

  这也是公众和舆论最为担忧的关键所在。无论高考防作弊的科技再怎么升级,先进到可以用指纹或指静脉等途径严防考场“入口”的地步,也防不住考场外的灰色交易、利用权力或其他资源打通层层关卡的“魔手”。机器虽然不会作弊,但某些掌握特殊资源的人却可以将一张白纸,硬生生改为随意涂抹、蒙蔽外界的图案。如果对于后者所带来的危害性不加以重视,那么耗费纳税人巨资的高考防作弊投入,或许就会因为少数人的一次交易而化为泡影。

  高考要“防”住的是底线公平失守,是要让每个人按照自身所学、用汗水、智慧来比拼的公平竞赛,不至于沦为事先已决定赛果的滑稽表演。因此高考要“防”住的不仅是参与考试的学生,同样也要用警惕的双眼盯着高考各个环节的“自己人”,建立起从内到外一视同仁的防作弊标准。高考从报名、考试到录取,除了考场内的那90分钟相对封闭外,其他应当透明的都要透明,所有无需保密的信息一律公开,经得起外界的查询甚至质疑,如此才能构建起具有社会公信力的高考公平,防止真假王娜娜事件重演,让假的王娜娜混迹过关,真的王娜娜蒙冤葬送了人生的一次重大机遇。

  既然全社会如此重视高考,从每年高考期间为考生营造的各种优待待遇,到防高考作弊采取的各种技术手段,那么最终的底线公平还是取决于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尽最大可能杜绝各种营私舞弊的生存空间,让每个参与高考的孩子都不再承受王娜娜的厄运,用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进入心仪大学的机会,并在这一过程中接受对法制、公平的价值理念和敬畏之心,这才是高考制度管理者向社会交出的满意答卷。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