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碎片化时代里如何纾解教育不公的焦虑
段春荣
//www.workercn.cn2016-03-04来源: 红网
分享到:更多

  近日来,有关教育的新闻与事件连续曝出:先是宏观层面的教育部发文明确2016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要“科学划片”,再到具体的事件,从河南新乡延津县城北学校“收差生钱奖励好学生”到广西永福县堡里中心小学划“学渣班”,从“女教师扎堆生二孩”现象到河南一所民办学校规定“须下学期怀孕”,从让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模范教师吴正宪深感揪心的因缺少靠背的板凳,农村学生“摇摇晃晃”地听课到近日来海南海口、河南安阳先后发生的暴力伤害学生的极端恶性案……

  关于教育问题的纷纷扰扰,伴随着新的学期,伴随着全国两会的召开集中暴发在公众的视野面前。无论是去哪里上学的问题,是能不能平等上好学的问题,还是教师权益如何保障的问题,甚至校园环境与安全的问题,当我们看到每一条新闻时,在百思不得其解、有违常理、“我也是醉了”等印象之下,都会刺痛着我们对教育焦虑的神经。

  但是,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里,焦虑却极有可能抵不过猎奇。在各类奇葩新闻层出不穷、刷新非常快速的环境里,关于教育的碎片化新闻很快就会被淹没在茫茫的网络空间里,问题终究还是随着时间潜藏搁置。焦虑感也随着时间被稀释,特别是当内心一闪而过的焦虑并非牵涉自身,对种种问题又没有太多感同身受的时候,焦虑感无非只是满足了我们内心潜藏的正义。激情澎湃的表达与道德抒怀过后,焦虑极有可能也散尽了,或许,还来不及表达与呼吁,我们的目光就会被更新奇的新闻掠走了,直到问题再次暴露,焦虑才又再次阵痛。如此循环,不知不觉间便陷入了失望与麻木。即使我们的焦虑并非只是满足一时的道德抒怀,但呼吁过后,呐喊过后,却总激荡不起任何浪花,也极有只是一次次地重复无力的哀号罢了。

  与对教育公平、教育问题的社会焦虑赛跑的是来自家长和学校对教育成果的焦虑。家长的焦虑体现在对一流教育的追求与教育所取得的结果上,而作为社会的焦虑则体现在教育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上。两个焦虑聚焦点不同,在这种对孩子未来、对教育追求的焦虑之下,上一秒还在义正言辞地抨击教育不公、体制缺陷、素质教育缺失的我们,当身份置换成家长后,那些对不公平教育环境的焦虑、试图引导与规范的制度和理想化的呼吁就会轻易地败下阵来。于是,那些不时暴露出来的可大可小的事件引发的焦虑就显得是多么苍白。

  在这个乌合化的环境里,人们舒缓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从众。因为焦虑,所以从众地下血本购买学区房,从众地头破血流挤名校,从众地不断给孩子施压……焦虑让家长们如同上了发条,让学校使出浑身解数迎合焦虑。迎合之下,问题不断涌现,于是上演了“收差生钱奖励好学生”和划分“学渣班”这类拿教育公平开涮的奇葩事件,露出了对教师强制“须下学期怀孕”的霸王嘴脸……

  其实,对于“收差生钱奖励好学生”和划分“学渣班”这类的事件,在笔者看来,它们只不过是教育不公平语境里的冰山一角,无非是为了迎合一些好学生的家长对好孩子成长环境与学习成绩的焦虑罢了。“女教师扎堆生二孩”现象与出现“须下学期怀孕”霸王规定,也终究会有健全法律作为保障。而在很多我们注视不到的农村角落,在我们的焦虑感触及不到的边缘地带,对那些只能“摇摇晃晃”地听课的孩子,我们更应该把焦虑投向他们,更应该给予关注和解决。

  如果说关注和焦虑“收差生钱奖励好学生”与划分“学渣班”对教育公平的影响是教育水平和教育资源在焦虑之下走了样,那么关注只能“摇摇晃晃”听课的孩子,则是对整个教育体系、教育资源布局的深层次焦虑。

  希望正在召开的两会能有更多解决这种体系与资源不公的好声音发出来,也希望这种焦虑与声音不要轻易就被碎片化的环境所涤荡干净,而要真正长久地响彻在耳边,指引着关注的靶心与改革的方向,让真正的公平之花早日绽放。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