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朱四倍:过于看重分数是教育观念“失重”
//www.workercn.cn2015-11-19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在驱之不散的教育焦虑下,有多少家长敢声称愿意让自家的孩子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呢?

  近日,在河南鹤壁,一个13岁女孩疑因学习成绩差被亲妈打死,送到医院前就没有了呼吸。警方表示,女孩的父亲经常在外打工,女孩妈妈专职在家带孩子,目前女孩妈妈已被刑拘,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取证中。(《大河报》11月16日)

  这则新闻令人既叹惋又愤慨,父母严格要求孩子没有错,但采用如此方法棒打亲生女,显然丧失了教育的理性。前几日,在河南南阳市也发生了一起悲剧:南阳十三中九年级某班学生小涛(化名),因心脏骤停突然晕倒在早自习的课堂上,待急救车赶到时已无生命体征。其父亲深深忏悔,表示孩子作业压力大,每天睡眠少,在家庭教育中给孩子的压力也大。尽管事后父母痛心疾首,公众批判多多,但放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哪怕是我们抱着最美好的善良愿望,这样的悲剧也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例。对我们来说,既要正视悲剧产生的原因,也要汲取教训杜绝悲剧再现,还教育一份理性。

  教育的内在价值是以人为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但是在“不能输在起跑线”观念的裹挟下,不少教育者和家长化身为“虎妈”、“狼爸”,用世俗的功利目标绑架孩子和教育。教育家陶行知主张,“解放孩子们的手,让他们尽情去玩;解放孩子们的脚,让他们到处去跑;解放孩子们的脑,让他们自由去想;解放孩子们的嘴,让他们随意去唱去说”,这样的教育理念虽是金玉良言,但有多少家长能真心认同并接纳呢?

  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像农业一样需要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孩子的成长教育更应循序渐进。法国教育家卢梭告诫人们,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而且还必须把时间白白地放过去,甚至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和最有用的教育法则。人生是马拉松而不是百米赛跑,犹如马拉松选手需要合理分配体能那样,个体的成长也需要有张有弛,需要绚丽多姿的色彩,绝不需要只由学习成绩涂抹的外表。人生的成功不是考试上的满分,而是要在社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台湾作家刘继荣说,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我们的孩子如果健康,如果快乐,如果没有违背自己的心意,又何妨做一个善良的普通人。那么,我们的家长有没有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的勇气呢?这不仅考验着教育之道,更考量着家长的智慧。很多家长都在潜意识中拥有无法消除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情结,希望子女成为大人物,有大成就。但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任何期待都是把子女当作了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家长已经患上了关怀强迫症。可以想象,在这种状态下,“孩子太累了”的呼声能被认真倾听吗?

  家长最关心的问题通常是孩子考了多少分,而“上学真累”却成了孩子最无助却又最真实的感受。当家长和教师视分数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时,把考试的失败等同于孩子个体的失败时,这些悲剧的发生就不那么意外了。培优班、琴棋书画等艺术特长班和到处蔓延的早教班、亲子班、胎教班,都折射着家长教育的盲目和盲从。在驱之不散的教育焦虑下,有多少家长敢声称愿意让自家的孩子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呢?

  悲剧的发生,不能单单归咎于某个家庭、某些家长,全社会都应有所反思。只有进行教育价值观的纠偏,让我们的家长有教育和引导孩子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的智慧和勇气,才能减少意外的发生。

  (作者系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教师)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