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龙敏飞:禁贴心理标签:常识要重申更要落实
龙敏飞
//www.workercn.cn2015-08-13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更多

  8月11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近日印发的《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指南》明确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的管理规范,在“辅导伦理”一项中规定,在辅导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保护学生隐私,禁止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禁止给学生贴上“心理疾病”标签,禁止使用任何可能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仪器设备。(8月12日《京华时报》)

  从很早之前的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案件,到如今的中传女生失联近两天遭同学强奸未遂被杀害一事;从一些学生因为高考失利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到部分学生因为与老师有矛盾而采取殴打甚至杀害的方式来应对……每一起悲剧的发生,都令人扼腕叹息。本该是象牙塔的学校,居然也有这样“风不平浪不静”的时刻,这值得反思。而无论从哪个维度进行归因,都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课。

  孩子们心理的脆弱或疾病,与教育的缺失有关,也与社会上喜欢“标签化解读”个体有关。比如,有孩子爱玩耍爱闹,就会有“坏孩子”的标签;有孩子长得不好,也会有“丑人”的标签;有孩子不喜欢热闹的环境,也可能会有“精神有问题”的标签……孩子本是纯真无比的,标签化的解读,并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令人震惊的马加爵事件,就跟同学嘲笑其长得丑有莫大的关联。以此来论,心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的。

  如今,教育部印发指南明确,“保护学生隐私,禁止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禁止给学生贴上‘心理疾病’标签”。这般说法,并非新概念新事物,只是对常识的重申。这样的理论,早已是陈词滥调;但相关的落实,却依然是镜中月水中花。我们有“5月25日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但基本上没有几个大学生知道这个日子;我们也有相关的心理辅导课,但基本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最终,则是学生们心理问题频频,却又不知何处求解,最终酿成惨祸。

  而在国外,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则做得比较好。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这个领域,美国一直是领跑者。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就已经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辅导工作;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在学校、社区设立了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或心理治疗门诊。而在日本,1949年,日本政府专门设置“中央青少年问题协会”;二战以后,就已经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类似例子不胜枚举。这对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无疑是很好的镜子。

  这就是说,对于“禁给学生贴心理标签”一般的常识,要不断地重申,更要坚决地落实,不然,便会沦为一种形式主义,而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则会继续存在,这给校园的安全蒙上了一层阴影。希望通过马加爵、复旦投毒、中传女生失恋等一系列的事件,能够刺激到相关方面的痛感与神经,真正重视起心理健康课来。而此次指南亦规定,“心理教师等同班主任待遇”,希望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呵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起点。(龙敏飞)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