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司马童:录取“大礼包”上了啥样“第一课”
司马童
//www.workercn.cn2015-08-07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更多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收到一份高考录取通知书意味着什么?它不仅意味着一个新的学习机会,还意味着你得一年掏出几千上万的学费。不过最近,不少大学新生们发现,自己收到的通知书却变成了“大礼包”,通知书里多夹寄了银行卡和各种电话卡。(8月6日 中国广播网)

  录取书很喜庆,录取书也很“负重”。就某些社会现象而言,媒体的报道尽管常显滞后性,但关于高考录取通知书成了商家“大礼包”的话题,网上的说法是“早就存在好多年了”。而知情者更是断言,若问啥叫“见怪不怪”,现在如果还有高校没在寄送录取“大礼包”,那才称得上是稀罕之事了。

  录取“大礼包”孜孜不倦地一送再送,纵是工信部早在2011年就下发文件,明确规定了校园“不能未经用户同意、在录取通知书中夹寄移动电话用户身份识别卡、业务宣传资料等”,即指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不得与学校签订排他性协议,也不得将电话用户身份识别卡等放在学生录取通知书中夹寄,但一些高校似乎已经习惯了“我的地盘我做主”,且还“礼轻情义重”地表示,这是“服务学生,方便学生”的举措。换言之,好像学校方面不这么做,倒才显得对学生的关心欠缺、照顾不周了。

  录取“大礼包”果真是“我本将心照明月”,果然是“无微不至显关怀”么?事实上,这些年来,无论从校园内外的吐槽和质疑来看,它都不是那么地“光彩照人”、令人信服。学生的反映,既有“学校帮我寄了,我也没得选了”的颇感无奈,也有事先接到激活、开通的电话提示,告之“以后学校所有信息和扣费都要用到”的硬性要求;而社会舆论也多有抨击,不少商家纷纷瞄准“开学经济”,挖空心思在新生的入学通知书中加塞各种银行卡、电话卡等,其实质是一种诱导学生消费甚至强制性消费的不正当行为。

  不能一概说“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然而,多年来高校录取“大礼包”的禁而不止,且愈演愈烈,到底是学校与商家的“任性服务”,还是潜藏了某种不便言说的“结盟之利”呢?对此疑虑,人尽皆知的一个“结盟”诱惑是,高校学生动辄成千上万,抓住了这些客源,其背后的创利空间岂能小觑?但在明眼之人看来,真正的忧点则在于,这种由学校“批量代办”的送卡“大礼包”,等于是学生校门未进,其个人信息就被“提供”给了某些银行和手机运营商,那么,对于人们担心的“卡上泄密,卡上丢钱”,它就真的万无一失么?

  录取“大礼包”上了啥样“第一课”?是校方的“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可以擅自确定学生的消费选择;还是任凭外界的“逐利猜疑”,自说自话的话语强势才是“老大规则”?作为教书育人的高等院校,绝不会想不到这些浅显易懂的普通道理,那就真的需要某种力量,循着公众的强烈质疑,来全面仔细地作一番“打破砂锅问到底”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