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赖配根:唤醒和激发我们民族的精神魅力
//www.workercn.cn2014-05-09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当前,更为凸显的教育公平,是如何建立一套被社会、家长认可且被普遍遵守的教育资源分配规则。

  进入五月,招生尤其是中小学招生话题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其中最容易刺激人们神经的,自然是大城市的择校问题,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保障教育公平。

  近日,各地纷纷出台中小学招生新政,压缩不正常的择校空间,让招生为教育公平提供正能量。据报道,北京市今年首次使用统一的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采集学生信息,与学校的学籍系统无缝对接,将每一个学生的入学途径和方式全程记录,实现学生免试就近入学,努力杜绝“跨区跨片招生”。无独有偶,山东济南也在实行学区集中公示制度。上海市静安区提出,从2014年开始,各公办小学建立对口入学新生数据库,每户地址5年内只享有一次同校对口入学机会,为愈演愈烈的“学区房热”降温。

  不难发现,这几个地方的新政都有一个相似之处,即采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发挥其透明性的作用,减少择校背后不可告人的“秘密”。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且将为社会治理提供新的思维方式和手段。要促进教育公平,我们必将仰赖和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可以预计,正是采用了新的技术手段,上述新政将对择校热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

  不过,笔者以为,这些新政后面更为重要的东西,是它们都在试图建立保障教育公平的基本游戏规则,即程序公平。促进教育公平有两种路径,一是做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蛋糕,努力为百姓提供丰富多样可供选择的优质教育资源;二是建立分配教育资源这块蛋糕的公平规则,让每个家长平和地接受分配的结果。“不患寡而患不均”,对公平的追求、平等的渴望,是我们民族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教育公平的理想目标,是为每个孩子提供合适的教育。在短时间内,这是不现实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校际差距尤其是学校文化等软件方面的差距现正在逐步缩小,但要完全消除则任重道远。当前,更为凸显的教育公平,是如何建立一套被社会、家长认可且被普遍遵守的教育资源分配规则。它应该具备这样的特征:规则内容公平正义,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规则运行公开透明。有了这样的程序公平,家长对择校等教育热点问题就会多一些理性平和,教育的社会环境就会多一些风和日丽。

  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唤醒、激发一个社会、民族的精神魅力。保障公平、传递正义,是这一使命的基石,而对人类文明精神的自觉追求则是其灵魂。

  5月5日,北京大学宣布启动“燕京学堂”计划,首创一年制“中国学”硕士项目,招收全球各个地区一流高校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进入学堂学习。明年9月,燕京学堂将招收首批100名学生。一石激起千层浪,叫好者有之,委婉商榷者也不少。笔者认为,这是中国大学“文化觉醒”的一个标志。

  大学之“大”何在?在对人类文明的薪火相传,在对本国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塑造。研究者称,当年普鲁士在统一各邦造就强大德国的过程中,年轻的柏林大学发挥了重要作用——塑造德意志民族的精神品质,成为德意志民族解放和统一的精神中心。柏林大学第一任校长费希特,就曾发表著名的《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对德意志民族精神的形成居功至伟。当前,我国GDP位居世界第二,经济崛起成为事实,我们民族如果要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那就必须在文明的传承和创造上有所作为。文明的创造首先要有文明的觉醒、文化的自信。长期以来,我们对自己老祖宗缔造的五千年悠久文明,不但缺乏同情的了解、转化的创造,而且以一味批判甚至推倒民族传统文化为荣。在文化的沙漠上建立不起新的民族精神。中国梦的传播,中华文化要重新焕发生命活力,必自尊重、了解我们民族固有的文化始。北大提出“中国学”,是我们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创造新的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一步。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