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有时真的希望自己成为杞人
潮白
//www.workercn.cn2016-09-21来源: 南方日报
分享到:更多

  郑州花了6.5亿元建起的立交桥全面通车才两个多月,就演变成了郑州市区的有名“堵点”,1公里的路要走半小时,新建成的道路变成了新建成的停车场。这则新闻想必已为大家所关注。我们回头查看当地媒体当时关于“郑州最复杂立交桥”即将通车的报道,却无不乐观地预计“过去这一区域的交通拥堵状况将彻底成为历史”。事与愿违,在我们已是一种常态,不拘领域、部门。我在2004年的一篇评论中就说过:每一项交通拓宽工程或枢纽工程竣工之时,预期的乐观态度都与客观现实构成残酷的对比。有一段时间,对这种常态有一个常见的“开脱”理由:初衷是好的。

  这里无意去翻先前的什么旧账,所以也跟着议论一下,在于预感到郑州的这种情况在广州可能很快也会遇到,所谓物伤其类吧。对广州道路交通建设稍有关注的人,都知道广州大桥的拓宽,就是在广州大桥东面2米处增建一座外观与旧桥十分相似、宽24米的新桥。现在,大桥的主体工程早就建好了,7月本埠媒体甚至发出消息:力争在8月30日完工。有人在大桥下面还看到了“争分夺秒保830,一丝不苟创精品”的横幅。现在快到9月底了,还没有通车。当然,什么时候通车并不要紧,要紧的是通车之后能否达成拓宽的初衷,亦即解决现有的交通“梗阻”问题。当初准备拓宽而征求意见之时,我以自己差不多每天行走的经验曾经发出这种担心;当有了郑州这个“标本”之后,更难免担心会步其后尘:拓宽了的大桥通车之后,两头的立交桥极有可能成为新的瓶颈。就近几个月的持续观察来看,至少中山一立交由南向北已经成了瓶颈,遑论大桥通行能力提高一倍之后!

  广州大桥是在我来广州读书的1985年建成通车的,某个天气晴朗的下午曾经趴在桥栏上观看工人们拆除建桥留下的脚手架,都是竹木的,拆掉之后笔直地丢落江里,下面的小船再去打捞。对这种聪明的做法,带着一种欣赏的眼光。大桥的东侧就是田野,近在咫尺的赤岗塔,周边簇拥着水田。当时广州城区地图的东部即以广州大桥所在的广州大道为界,天河那边要在地图背面去找……广州大桥的设计在当时应该是合理的,在我这个外行看来,至少合理在路桥几乎等宽。忽然某一年,广州大道中拓宽了,拓宽了一倍不止,结果把广州大桥弄成了“哑铃”的细柄。所以说忽然,我在当时发表的《信息发布干嘛要慢几拍?》中说得明白,市民但见两侧的绿化树被砍,不知是要干什么。广州大桥拓宽工程在这一点上无疑是进步了,作为广州市重大城建项目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首个参与咨询的重大项目,用公咨委新闻发言人的话说,“是广州重大项目决策民主化的起点”。拓宽的用意,显见是与道路的宽度进行“无缝”对接。但是两头下桥之后旋即遇到的立交桥呢?显见又将是新的瓶颈。这在当时,便已然是明摆着的问题。

  如果说,我们的许多规划只是盯着“点”而不是盯着“线”,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肯定没有任何单位和部门接受。但事实上,“顾”了这里“失”了那里的事情真的很多。广州大桥拓宽之后的成效,很快就可以接受检验,但愿我是杞人。在这个问题上,我还真的非常希望成为杞人。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